为什么我不在坚持读书了呢?
总结原因有三:
第一、回忆时的痛苦打断了前进的脚步
前几天,我开始跑步。这次,我告诉自己不要勉强,一切慢慢来,能跑三公里的话,跑个两公里就行。跑的第一天就下了小雨,但是很开心,让我感受到了小时候到雨地里奔跑的快乐。第二次距离了三天,开始比较难,后来耳机拿掉,专注身体的感受。晚上陪宝宝玩耍,体力明显好很多,我很开心。决定明天继续。
突然发现,原来坚持的动力不是来自压力,而是愉悦的感受。前两次的跑步都给我带来了愉悦的感受,变成了我后期坚持跑步的动力。
反思,为什么读书坚持不下去呢?
10天一本书,每天要求打卡输出,每天都是精疲力尽的,脑容量已经挖空了的感觉。活动完成,立马切换到日常模式,劝自己坚持下去,NO!NO!NO!我需要休息。
对读书的痛苦回忆,吓抖了我翻开书本的手。
第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奇葩大会》第二季,有樊登老师。看完后心中困惑了许久。樊登老师的读书会我也参加了,并且买了会员,他的讲书对我也有很多启发。他一上台就大谈“读书带给他的影响有多大,并提出,“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难,都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你听了这么多的道理,没过好这一生,难道还怪这道理咯”,引来了高晓松的反问;“这读书如果真的能这么三段论地、线性的解决问题,大家都去读两本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那这世界,也太容易了一点,是吧?”接下来的尬聊让我很困惑,为什么两个饱读诗书的人为了要不要读书这个话题差点吵了起来呢?
对比上一个16岁工地打工,22岁代表国家队,获得了世界钢管舞冠军的小伙子的发言,”我小的时候,陪着父母在地里干活,自己长大后,在工地上干活,别人的艺术都是非常高大上的,我一想到艺术的画面,就是我身边的一些事,就是我的艺术,都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当中。”他一脸的羞涩,自信而坚定,赢得了高晓松、蔡康永等一众评委的称赞。
我思考两者发言带来的评委不同的反应,发现高晓松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他认为能从生活中感悟到道理的人更有说服力。
读书是什么,在你面对困难时,温柔的拍拍你,不要怕,我们有应对的步骤哦,来,跟我念:一、二、三。而生活是什么?生活是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悬崖让它自己学会飞翔的鹰;生活是那个在你最不设防,后背来一脚的阴险小人;生活是你挣扎在水里时,落在头顶的棍子;生活是那个在你最绝望的时候,偷偷放进你手里的那把刀。
书中的道理是作者的个人生活体验,可以参考,但是每个人既是普通的,更是特别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无法复制的。如果我们过于看重书中的道理而忽视了来自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你真的会读懂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让我对读书的兴趣又减了一分。
第三、成为有生命觉悟的人
还是樊登读书会,《我是讲书人》的总冠军柳舒淇,人美,心思细腻,每每讲的书,都是樊登老师最不敢去接挑战的散文,随笔,基本上都是日本的治愈类的书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没有什么很伟大的人生规则,就是最最普通的人与事,却被柳舒淇娓娓道来,她总能从一本书中找到这本书的触动点,用她的方式,如春风拂面般唤醒我们内心长久被忽略的角落,激起一道道的波澜,让人久久不能回味。樊登老师说,如果柳舒淇用这种方式去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这姑娘的境界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为什么?前几天在博客中看到一段在龙泉寺进修的感悟,有这么一段话:法师说,“佛陀”是音译,意思是“成为觉者”,即成为有生命觉悟的人。佛教需要解答的三大问题即“我是谁?“、”什么是人生?“、”如何获得快乐?”。我想,修行不在于是不是佛堂之上,坐卧起行,皆可有感悟。柳舒淇打动评委和我们的心,是因为她是一个有生命觉悟的人。她带着我们回到生命的起点,去回顾我们的人生,去引发我是谁,什么是人生,如何获得快乐的思考。我觉得,如果佛祖收徒弟,她肯定是首席大弟子。
所以,因为读书带来的痛苦回忆,使我迟迟不在愿意去碰书,后面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最后感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地方。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甚至一个眼神交汇的路人,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在他们身上,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回自己的初心。不在纠结今年有没有看了30本书,有没有完成任务,有没有达到瘦身目标,世界只是“Being”,破“执”是去掉那些妄想。活在当下,而不是那些妄想中。
并且,我相信,有了这样的认知,再去读书,我们就更能理解作者的感受,才能去读懂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