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观感

作者: 木兰璟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7:49 被阅读0次

        一直在自己的爱好里面写着看书,但觉得自己挺对不起这个兴趣的,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欣喜地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可是时至今日,大二的我却难以静心来读几本书,每天埋头于各种社交软件,已是凌晨,被子里面依然发出手机的荧光,次日又是赖床,这样的生活一日又一日的重复,慢慢地,我被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折磨,失眠,体重上升,浮躁……时间长久了,真怕会被这种虚无杀死。这段话似乎与我的主题毫无关系,但从这种虚无的状态改变似乎也是我现在静心读书的开始吧。回归主题,近来读的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让我陷入一阵思考。

       

    《追风筝的人》观感

    一段来自中东阿富汗的故事,一段关于亲情的故事。从故事背景看,关于阿富汗,我的印象中只有战争,种族冲突,其他的知之甚少,通过这本书,我对他的了解更深一层,同时也产生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像书中阿米尔一样,对自己故国的又爱又恨,带着心疼,悲悯,还有希冀。满是疮痍的阿富汗先是遭到俄国入侵,好不容易盼走了俄国,国内内战又起,赶走了豺狼,又来了虎豹,塔利班的阴影笼罩在阿富汗的上空,阴影并没有随着时间消散,反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再一次加重,美国出兵阿富汗,战争的阴霾笼罩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内忧与外患,沾满在纯洁的阿富汗人的白袍上,黑色的污渍表明他所经历的一切,破陋的窟窿是无尽的痛苦。纯洁的白袍是对他们对真主的虔诚,同一件白袍却有不同种穿法,普什图人与卡扎拉人的矛盾深深存在在他们的血液甚至是骨髓里,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对立,普什图人对卡扎拉人的屠杀,一切种族的习俗与习惯,毫无原因的被保留,被继承,包括优越,阿米尔对于哈桑的优越,这也是人性讽刺的一点,表面上种族的优越,财富的优越,十几年后被谎言的真相打破,事实上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种族隔阂被划分到两个不同世界,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种族仍然不能忽视的其中一个问题。读书的好处就是你可以体会不同的酸甜人生,也可以领略不同的文化魅力,而《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尽管有些阿富汗人说胡赛尼拿他们的伤痛与耻辱来赚钱,可我依然想说,通过这本书,胡赛尼打开了世人了解阿富汗的另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更多的是阿富汗人的善良,美好的人性光辉。

       透过时代的背景,我们的重点还是在人物本身,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兄弟(仆人)哈桑是主线 ,同时还有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全书的中心围绕着一次风筝比赛展开,在那次比赛中哈桑发生了令人心痛的事情,而阿米尔作为旁观者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只能在角落里窥视,内疚与不安吞噬着阿米尔的良心,最终他却用另一个谎言来伤害哈桑,逼走哈桑和阿里。一向刚强的父亲竟然留下了眼泪,祈求着哈桑不要走,这也为后文真相的揭示埋下伏笔,因为读到这里,读者都会有疑惑,哈桑作为一个仆人的儿子,就算离开,也没有到让主人老爷痛苦的地步,其中必定有谜团,正是这样,后文通过阿辛汗之口得到哈桑的身世之谜,哈桑是阿米尔的父亲与自己仆人莎娜芭的孩子,但他不能给他名分,只能让世人认为哈桑是阿里的孩子,所以他爱的方式也只能是每次记得哈桑的生日,并送给生日礼物,无条件的相信哈桑。但这却成为他与阿米尔矛盾与疏离的来源,阿米尔是公认的儿子,受尽尊重,哈桑却是隐藏的儿子,所以他对哈桑的爱逐渐转变为内疚,痛苦,继而转嫁到阿米尔的身上,成为疏离。而阿米尔对于父亲对哈桑爱与信任的不理解一方面加重了父子俩的鸿沟,另一方面也成为他后来对于哈桑疏离,甚至嫉妒。父亲终其一生,他也没能了解父亲,至于哈桑,十几年后仍然为当初风筝事故的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对于阿米尔的忠心与爱,这种美好的品质却惹怒了邪恶的代表阿瑟夫,他的儿子也惨遭毒手,后来阿米尔知道真相回到喀布尔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又一次被阿瑟夫毒打,这次我认为只是他当初没有救下哈桑的代价,最后索拉博被阿米尔收养,带到美国。

        哈桑与阿米尔的关系就像那细细风筝的线,脆弱,缥缈,但是风筝放飞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又像他们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即使有误会,还有人性的自私与懦弱,也依然有亲情与爱这跟线支撑着,他们的羁绊似那风筝比赛的风筝线,交错与牵引着两个人的人生。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追寻着我们心中的那根风筝,追寻着爱与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hu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