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老师同学们在讨论看小说的时候拆解细节,真的有被惊讶到,原来小说还能这么看。
平时感觉自己看的书不说多,但也不算少,基本上每周或者每天,有空都有在看书、刷书或者听书,但今日听她们一讨论,感觉自己看书就是看了个空气。
老师同学们看小说,细致到某个细节描述,某个用词。
老师今天举例了两本小说里面关于死亡的细节描述,一本是《网内人》,一本是《命运》,这两本书其实我前不久刚看完。
看完后我对第一本书的评价,只觉得作者写的很牛,给读者设置了许多坑,不到最后不知道凶手是谁。
对第二本书,只觉得主人公的命运太坎坷了,感叹的同时也觉得有些悲哀,因为有一部分的不幸是她自己作的。
对,这就是我看书的总结,就只是看了大概情节,大致知道说了点啥。
![](https://img.haomeiwen.com/i18856576/1d740927259060a1.jpg)
但老师和有经验的同学看书,真的细致到某个场景,某段话,某个细节,甚至某个词(字)。
他们会细致到关于小说中死亡得细节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他如何用词才会让读者有画面感,哪个形容词用的好?哪个动词用的好?为什么用的好。
比如他们举例:
“因此,老人们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参与死亡侦探赛,聚在一起,琢磨着身体的各种征兆,切磋着各种杯弓蛇影的线索,像在百米冲刺的起跑线旁的运动员,竖起耳朵,随时听命运发出的枪声。
出远门,甚至离自己家远点更是万万不能的,但凡有点死亡的灵感,便要赶紧跑回家来,躺下反复确定看看:是不是它来了。”
这里面形容词“杯弓蛇影”用的很好,是因为这个词本身有自己吓自己的意思。
“一开始当然是哭天抢地,各种不舍,后来发现死亡好像很有耐心,每个人心怀感激地抓住机会,轮流着追溯他参与过的人生。
但死亡给的时间太宽裕了,故事翻箱倒柜地讲了再讲,费上十几天,最终还是讲完了,此后,便是无尽的焦虑:
怎么死亡还没来?以至于竟然不知道如何相处:老人沉默地躺,亲人沉默地守,守了整整一个月,老人实在躺不住了,他悻悻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厅堂里的床上下来,默默走出了家门,蹲在门口,抽了口烟。”
这里面“悻悻地”一词 ,传递了又恨又失落的样子,麻痹还没死,真丢人。
读起来,就会被作者牵着就跑,好像我也很可惜,老头你咋还没咽气。
正常人会去考虑这些吗?简直是一群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牛人,但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看书呀。
而且,一些词的出现,他们会去翻新华字典,一定要搞清楚那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在那里。
他们还举了一个“我来到上海 ” 和“我来到了上海” 的区别。
这两句话一看不是一样的吗?没啥区别呀。
老师解释到:我来到上海 ,属于句子成分不足;我来到了上海, 属于一件事完成。
就相差一个“了”字,这也能拆,我真的是长见识了。
人家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证明自己是个傻子的过程,真的是这样,现在就感觉自己每天都是一个傻子。
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这么说来,平时说话也应当是要注意用词,好好组织语言的。
比如我今天和舍友们约好出去K歌, 她俩出去玩了回来,直接去了K歌的那边,我过去和她们汇合。
我说我还没吃东西,去那边在买点吃的。
舍友回复说:“这边那么多吃的,你还想去哪吃?你是要上天?
我一脸懵,定睛一看,原来我把“那”打成了“哪”。
本来这种小问题平时也不会在意的,但今天看老师们讨论的内容,不自觉也就留意起来。
学习真有意思,虽然还是属于懵的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深入了解,会慢慢领悟的,加油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