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含芳的沈佺期

作者: 目送归鸿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18:31 被阅读0次

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名声在今人听来,似乎不甚响亮。但两人却是唐朝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不是因为谄媚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在德性上被人诟病的话,若论两人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盛唐诗歌繁荣的贡献,足令两人享誉千古。所以后人论及沈宋,基本上都是薄其为人而是其成就。明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云:“沈(佺期)宋(宋之问)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唐朝诗歌,承继六朝余绪,诗风绮糜艳丽,经“文章四友”和“初唐四杰”之扭转,走向清新隽永之途。沈宋又在格律声韵方面作了探索规范,使得近体诗定型成熟,到了陈子昂和张九龄,又开古雅之源和清丽一派,此后才有了盛唐诗歌的蔚为大观,杰出的诗人层出不穷。故沈佺期和宋之问是初唐到盛唐之间非常重要也颇负盛名的两位诗人。

沈佺期和宋之问合称“沈宋”,是因为二人不仅出生年代相同,仕宦经历相仿,而且诗歌艺术风格也很是相近。历代评价,都是两人相提并论,就连道德定性,诗歌定品几乎都是一致。但其实两人的结局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宋之问落得个赐死的下场,而沈佺期却得以善终。宋之问始终热衷于政治斗争,权力和名利欲望极强,前面一度受到过挫跌贬谪,但不知悔改,不懂规避风险,仍然投身斗争旋涡,走向毁灭实在情理之中。反观沈佺期,在贬谪北归后,懂得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此不再依附权门,而是谨慎小心,置身权力争夺之外。没有明确的政治站位,虽不能平步青云,但也不至于身陷囹圄。这就是沈佺期的聪明之处,吃一堑长一智,不像宋之问那样,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了两次,第三此连机会都没了。虽被称“沈宋”,且两人关系过往密切,但沈佺期的政治智慧可比宋之问高出太多,不仅官居高位,后期仕途还很平稳,顺利度过余生。

沈佺期于公元656年出生于相州内黄,少有文名,不到二十岁就高中进士,这在整个唐朝都属于凤毛麟角。入仕后,盛沈佺期先是做了个协律郎,专门负责诗乐声律相关事项,不久升迁为考功员外郎,进入中层官员行列,那时沈佺期还很年轻。像盛唐时期的少年天才崔颢、常建等人倾其一生也只做到员外郎这一职位,沈佺期轻而易举就到达了这一官位,可见沈佺期在政治上的才能还是很突出的。当然,这跟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高宗和武则天爱惜人才密切相关。武则天身边云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子,为了掩人耳目,她让她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召集一帮文苑英才修撰《三教珠英》一书。《资治通鉴》载:“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及弟秘书监昌宗饮博嘲谑。太后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与文学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殿内。”为落实武则天旨意,张易之兄弟召集了当时负有盛名的一帮文人墨客,共同修撰该书。《唐会要》载:“初,圣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聚事多未周备,遂令张昌宗召李峤……沈佺期……宋之问……等二十六人同撰。”沈佺期、宋之问赫然在列,当时文章四友中的李峤杜审言等人也在其中。一时文坛英杰,多与张易之兄弟关系密切。

因为本身才华出众,兼之与张易之兄弟交好,沈佺期的仕途一路亨通。公元702年,他知贡举,迁考功郎中、给事中,后来做到了尚书。这已经进入高官行列,与宰相同事,与皇帝常见了。据他自己诗所言,“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说明他身居高位有八年之久。也就是说,三十多岁他就做到了当朝三品,这在唐朝诗人中是极为罕见的。按照这个速度和趋势,他早晚要入主中枢,登上宰相的宝座。正当沈佺期志得意满之时,唐朝的政治却发生了一场巨变。

公元705,宰相张柬之联合李氏宗室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武则天的皇位,将之还于李氏。改朝换代后,一大批文人由于谄附张易之兄弟,坐罪流放千里之外的边境之地,沈佺期被贬谪驩州。仅仅两年不到,他便和那些贬谪的官员皆被朝廷赦免北归,但都是任命到一些偏远的小地方作个小官。沈佺期被授台州录事参军,经历严重挫折后的沈佺期接受了教训,政治上变得小心谨慎,不再像之前那般攀附高枝。后来他东山再起,升任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直到拔擢为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并册封吴兴县男,重拾了之前的荣耀,爵位职位都获得了诏封。开元初年,沈佺期去世,享年60岁,后半生富贵平顺。

事实上,武则天让位后,中宗继位,政治上更加复杂多变,中宗是个性格软弱之人,皇后韦氏却是个野心极大之人,特别是受了武则天称帝的影响,也想着当把皇帝过过瘾。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女儿安乐公主都不是省油的灯,各自培育了自己的政治势力,而武氏一门实力仍在,所以一时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到睿宗继位前的那几年光景中,各派政治势力勾心斗角,加紧了铲除异己的谋划和行动,当时很多文人士子都重新站队,像宋之问等人,很快就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而沈佺期在经历过一次危机后,变得小心翼翼。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各方力量被削平后,终于迎来了伟大的开元盛世。而沈佺期也终于见到了盛世光景,在美好的时代享受着荣华富贵,并幸得善终。

后世之人,提到沈佺期宋之问,对他们的为人很是鄙薄。《新唐书·宋之问传》:“于时张易之等烝昵宠甚,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其实当时的政治生态就是那般,张易之兄弟炙手可热,连朝中重臣很多都要谄媚讨好他们,何况对仕途抱着美好幻想的年轻士子。确切地说,没有依附张易之兄弟,沈佺期不可能上升如此之快,有了修撰《三教珠英》的缘由,沈佺期才得以跻身张府嘉宾之列,从此有机会见到武则天,并迅速被提拔重用。至于其后的政治变幻,人生转折,又岂是一个得意仕途的文人所能预料的呢?好在挫败之后,沈佺期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没有再次重度参与权力斗争,从而躲过劫难,平安走完一生。

沈佺期虽然被后人视为谄附张易之兄弟,但其为人似乎并无为恶之事,他自称是“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而且他确曾爱惜人才拔擢后进,颜真卿《朝议大夫赠梁州都督上柱国徐府君(秀)神道碑铭》云:“年十五,为崇文生应举,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再试《东堂壁画赋》。公援翰立成,沈公骇异之,遂擢高第。”而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九龄)神道碑》记:“弱冠乡试进士,考功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可见沈佺期在考功员外郎任上,对少年英才徐秀和张九龄都激赏揶扬,并擢高第。沈佺期自己有才,却并不嫉才,而是欣赏推举,可见其胸襟还是很开阔的。

沈佺期和宋之问对于唐朝诗歌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新唐书》载:“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体”是在南齐沈约、谢朓等创制的永明体基础之上,创造出的在平仄上有严密规则的律诗,此后遂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他们既提倡新论,又亲身实践,其作属对精密,平仄谐调,使得律诗体制逐渐成熟定型。后在盛唐各位大家的承继完善之下,律诗遂进入鼎盛状态。故后人对两人的探索评价极高。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赞:“历千余岁,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皎然《诗式》云:“洎有唐以来,宋员外之问,沈给事佺期,蓋有律诗之龟鉴也。”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道:“苏、李而上,高洁古淡,谓之古;沈、宋而下,谓之律。”郑振铎甚至说:“他们的倡始号召之功,似较他们的创作为更重要。”

沈佺期所创作诗文较多,今存五卷。诗之内容多为应制诗和迁谪诗。当时风气,应制诗流行,虽然水准不低,但都意义不大,流传性不强。他最著名的两首诗,既不是应制诗也不是迁谪诗,倒是别具一格的闺怨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诗中描绘了一位对戍边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少妇形象。诗人选取了与主人心境相通的景物意境来大力烘托氛围,以海燕双飞双栖反衬出主人的孤独,以寒砧催木叶、明月照流黄隐喻别后思念的凄凉,而十年征戍之久,秋夜时光之长,音书不通之忧,无不透出少妇心中之愁苦。全诗情意缱绻,用词典雅,韵味悠长,富有节奏感,音律美,是新律中的佳作。明杨慎云:“宋严沧浪(严羽)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俭期《卢家少妇郁金堂》(即《独不见》)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被人誉为七律第一,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可见后人对沈佺期的诗作很是看重。

沈佺期另有《杂诗》三首,亦写闺中怨情,类似《独不见》。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正如《独不见》是初唐七律的佳作,这首诗则是五律中的名篇。诗中虽写闺中少妇的愁怨,实则表达强烈的厌战情绪。首联开门见山地对长年不解兵争表示不满,接着对长年戍边的亲人深表思念,最后期望有能征善战的将帅,一战定乾坤,早日罢战事,让亲人得以回家团聚,了却思念之愁苦。全诗诗意流畅,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音韵和谐。明陆时雍曾称美其诗曰:“沈佺期吞吐含芳,安详合度,亭亭整整,喁喁叮叮,觉其句自能言,字自能语,品之以为美。”这首杂诗的风格特征当是陆时雍评语之有力印证。

除了上述写闺中怨情的诗外,沈佺期的一些迁谪诗写得也很有感触,声情并茂。如他的《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诗中精心挑选了一些独特意象,如独游、高卧、山月、天河、芳春、清夜、浮客、曙鸡等,构造了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以表达贬谪后失望落寞的心境。景境虽美,情却寂寥。

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也道出了同样的愤懑心情: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万里流放,与友分道,情悲心寂。笔力既雄,语亦精工。实为沈佺期迁谪诗中之代表作。此外,他的《北邙山》写得也极具思悟性,哲理性: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宋”虽合称,且两人才华相当,经历相似,诗歌水平也不相上下,对律诗定制都有极大贡献。但沈佺期能规避政治风险,平稳度过一生,其智慧识见当远胜于宋之问。

相关文章

  • 诗词|“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赏析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出处:这句话出自沈佺期的《独不见》。 沈佺期:沈佺期(约656 — 约715),...

  • 大唐诗人名字考(3)

    《大唐诗人往事》读书笔记作者:苏樱 1、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  “佺”只有唯一的义项,而且并无实义,是传说...

  • 读《唐诗三百首》(九十七)

    《唐诗三百首》第九十七首,沈佺期的“杂诗三首选一”。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云卿,内黄人,擢进士第,为通事舍人,...

  • 日更其九

    《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佺期(约656 — 约...

  •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是律诗吗?写的是哪一场战争?

    这是两个问题:唐诗三百首中,沈佺期的杂诗是律诗吗?另外,杂诗中的良人去了哪里参战呢? 前言 沈佺期的杂诗有三首,其...

  • 作者简介:唐朝篇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 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

  •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

  • 杂诗(唐、沈佺期)

    《中国诗歌集》DAC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

  • 独不见(唐、沈佺期)

    《中国诗歌集》DAC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

  • 沈佺期:绝句七首

    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吞吐含芳的沈佺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ng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