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大工程,作为父母,我们只要把握住其中方向、底线和原则就够了,不要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具体细节的内耗中。
1. 就事论事,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在遇到事情时,我们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真正消耗我们能量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及互相指责。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完孩子是否受伤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很容易承担的。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即使没说话,但眉头紧锁,眼神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
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用来应对父母责骂带来的恐惧和羞耻。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失误再正常不过。
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成长会帮助更大。2. 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孩子为什么总是小错不断,因为他们是孩子呀。好奇心的驱使、做事情的经验不足以及动手能力比较差,都会让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却往往力不从心。
所以,犯错或许根本不是孩子的本意。当孩子发生一点小事,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忍不住想要说话,就请先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孩子。
切身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这样也许就能够多一点包容孩子的心了。3. 与其盯着孩子的错误,不如看到孩子的好。没有任何一个人,当他在你面前感觉很糟糕时,他还会愿意听你讲道理。
一个人只有在别人面前感觉有价值的时候,他才会愿意听你说。所以每次在我们与孩子说话之前,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一次对话,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
这一次对话,会让我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好吗?还是会爆发更多的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积极的,那我们就可以跟孩子敞开心扉随便说。
如果会爆发更多问题,那就选择沉默吧。有时候即使不说,孩子也会慢慢领悟到。家长要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有当孩子得到正向的肯定和支持时,她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快速地成长。用爱滋养大的孩子,才会心中有爱,才能包容这个世界。
4. 别把自己的无能,转化为对孩子的愤怒。不得不承认,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经历无数个崩溃的瞬间。
尤其是当出现经济压力时,会更容易被现实压得喘不上气。好像周围的东西都在跟你作对,但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宣泄口。这时看见子女们站在一边,他们正懵懂无知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父母便会容易把火力集中到孩子身上。
网上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无能。”很多事情明明是自己做不到,但父母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却一不小心成了出气筒。
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是不是都有过被父母莫名其妙批评的时刻?尤其是当他们工作不顺的时候,你在那个家里连呼吸都成了错误。
网友杏子曾经分享过一件事:有一年冬天,妈妈大概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那天衣服没有完全晒干,我就收回来放在了椅子上。
妈妈下班发现后,直接拿着衣服用力蹭我的脸开骂,而我站那不敢说话不敢动。几十年过去,我依然记得衣服上的那个凉意,透心的凉!
生活中有些父母,就像杏子的妈妈一样。当孩子系不好鞋带、拿不好碗筷,甚至是因为生病大哭,他们都能大发雷霆。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父母,那你真的需要好好审视自己。要透过愤怒,看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要不然你的孩子会受尽你的委屈,因为还有下个愤怒、下下个愤怒在等着他。
5. 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凡是喜欢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家长,往往控制欲都很强。因为他希望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预想一样,一点差错也不能出。但凡孩子有一点脱离控制,他就会受不了,开始拼命挑孩子的错,找孩子的问题。
可这样的掌控欲往往会压垮孩子,让他们心灵受损,生活过得不太幸福。所以请收起你的控制欲,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当孩子感到放松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能做得更好。
父母不紧绷不焦躁,孩子才能乐观豁达,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积极面对;父母不焦虑不内耗,孩子才能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父母不控制不束缚,孩子才能内心丰盈,越走越远。
家庭关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给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虽普通平凡,却能治愈孩子一生。
好的父母,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在小事上过于内耗。只需要用无条件的爱,用顺其自然的松弛与轻盈,为孩子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