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
(一)董卿《朗读者 1》
为什么要陪伴?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他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这么简单而美好,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学生时代同学之间的陪伴;比如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几十年的陪伴;比如父母与孩子,生命与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
(二)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
米兰昆德拉:“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为死亡就是让人没有了过去,忘记以前,忘记现在,忘记痛苦,也忘记高兴。”
2001年,作者的母亲70岁,不幸地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86岁去世。医生说:“这种病病程九年,前三年丧失空间概念,病人容易走失;中间三年丧失时间概念,病人分不清昼夜,晚晚白天黑夜完全颠倒了;最后三年,病人会丧失一切记忆,他们不认识任何人,包括身边最亲近的人,同时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难自理。还有些人会丧失行走能力、说话能力、吞咽能力等。每个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作者的母亲自幼体弱多病,出生时身体左半部分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左肺动脉狭窄;天生没有左肾,左脑血管比常人细;26岁时因咳吐血、胃出血、十二指溃疡;40岁时发烧,让作者觉得她“病入膏肓”了;50岁时因哮喘,成气胸、血胸,同时经医院检查得知她的心脏早年己被挤到左边肋骨的下方;50--70岁,病弱,但能持家,出门、旅游、读书、画画,生性淡泊,是个极为干净、极为自尊的人,她不愿意带病苟活一世;70--86岁,她己经把医生所说的老年痴呆的病症全经历了一遍: 起初丧失空间概念、时间概念、丧失一切记忆,接着发展为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难自理,最后丧失行走能力、说话能力、吞咽能力。作者及一家人对母亲照顾了十五年。
(三)名言金句
1.张小娴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上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3.杨绛说:“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去奔命,却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
4.张小娴说:“爱是什么?不就是陪伴?而这陪伴不光是肉体的,也是灵魂的。”
5.苹果《造美者们》:“人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互相陪伴,还是个孩子一个家。”
6.陪伴,站立在需要的人身边,侧耳倾听。
二、写作过程
(一)题目
经过思考,初拟题目如下:
1.《 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2.《 爱一个人像他那样爱你》
3.《 最好的陪伴》
4.《 陪伴不难,真心陪伴不易》
5.《活着,就要无声陪伴》
修改题目如下:
1.《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2.《深爱在中,陪伴在左右》
3.《深爱不难,陪伴不远》
最后确定题目:《深爱在左,陪伴在右》。
(二)写作提纲
第一个提纲:
01我的同桌是我妈妈。
案例:杨乃斌的妈妈陪陶艳色波陪伴儿子上学16年
02老师,一生的陪伴
案例: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
03 ……
案例:《相信》的作者蔡磊妻子对他的陪伴
第二个提纲:
01最爱就是我们是母子,我们是同学
案例:杨乃斌的妈妈陶艳波陪伴儿子上学16年
02最爱就是你懂我
案例: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
03 最爱就是你不认识我了,我还在你身边
案例: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
第三个提纲:
01我们是母子,我们是同学
案例:杨乃斌的妈妈陪陶艳波陪伴儿子上学16年
02老师,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案例: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
03 你不认识我了,我还在你身边
案例: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
第四个提纲:
01我们是母子,我们是同学
案例:杨乃斌的妈妈陪陶艳色波陪伴儿子上学16年
02老师,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案例: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勒
03 你不认识我了,我还在你身边
案例: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
04懂我,不过朋友心
案例:费慰梅给林徽因的陪伴
0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案例:杨绛到患病钱钟书的陪伴
最后,我选定的是修改后第四个写作提纲。本来我打算写三个分论点,一个分论点1000字,三个分论点就有3000字。可是发现“陪伴”这个主题,三个分论点不全面。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亲人、老师、同学、夫妻、同事等。第一个分论点主要是写父母对子女的陪伴和爱;第二个分论点主要写老师对学生的陪伴;第三个分论点主要是写子女对患病父母的陪伴;第4个分论点是写朋友之间的陪伴;第5个分论点是写夫妻之间的陪伴。
(三)正文分论点写作
提纲已经写出来了,正文的分论点按部就班地写就可以了。
三、修改
开头和结尾要呼应,开头和正文观点的衔接要紧密和相关。
如果要修改,我认为应该把第一个观点“我们是母子,我们还是同学”和第三个观点“你不认识我了,我还在你身边”合并为一个观点:父母子女一场,陪伴永存。第一个观点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深爱和陪伴,第三个观点,表达子女对患病父母的深爱和陪伴。但这两个观点都同属“家庭关系”。案例仍然沿用“杨乃斌的母亲陪伴儿子上学16年”和“聂晓华陪伴患病母亲15年”。
四、写作收获
(一)素材
我的素材,永远只有两个,永远都不够。
1.聂晓华的《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阅读这本书,花了我6小时38分钟,做了16k大笔记本19页笔记,概括出了聂晓华的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全过程。
2.安妮·沙利文陪伴海·伦凯的素材,来自于我高中读过的一本书《与拿破仑齐名的女人》。为了阅读这本书,我每天做完作业就挑灯夜灯,花了20多个小时才读完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引起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我称这本书“是我出生十九年来读过的第一部最好的书,也是第一本如此掊击出我心灵火花的书,还是一本帮助我认识和明白了许多事理的生活教科书!”第二天我缺课一天,写了一篇6000字的读后感:《太阳·楷模·目标----<与拿破仑齐名的女人>读后感》。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我那时还不会写读后感,但是我的阅读激情和写作勇气洋溢在字里行间。这篇读后感后有一行备注:“此文是缺了星期三一天课而写的,但我无法以真情报告老师,有谁知我心?”我高中自编了三本文集:《作舟集》《再回首》《嫩稚的芽》。这篇读后感就是保存在我的自编文集《嫩稚的芽》里面的。
其余两个素材。费慰梅和林徽因的友谊,我读过岳南的《南渡北归》里的描写。杨绛对患病中的钱钟书的照顾,现是搜集的。
(二)数量堆死质量
在我的写作里,我还没有考虑过什么变现,或者说马上变现,因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差,不足以支撑起变现这件事。以前我打算写100万字,现在我打算写300万字。写够300万字再说其它问题,这300万字要三年或者更多,我就把它算做打基础。怎样让自己的写作质量更高?我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写作,不写够一定数量的文字,人永远都是飘的。 九边在《向上生长》里说:“不要给自己瞎找理由,相信:重复就是力量;数量堆死质量。”难道不是吗?重复就是力量。能把一件小事重复地做到极致,那这种力量就是不可超越的力量。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不难,但是一辈子坚持一件事很难。“数量堆死质量”,在做一件事,再一没有获得质量的提升的时候,一般说是数量练习得不够。“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让我们能够在保证时间的情况下获得进步。写代码的先写一万行代码,练琴的练完练够一万个小时,背单词的背完一万个单词,写作的写完一百万字,再来讲是否入门,再来讲是否有质量。21天就能练成一手好书法,21天练成养成一个习惯,也许是能做到的,但21天成为一个作家一般是不可能的,没有100万字打底,简直是做梦。而这100万字是发表的100万字,不是写出的100万字。
(三)创作式阅读
徐则臣谈阅读和写作时说:“阅读和写作它是一个并行不悖的一个过程。”概括他的谈阅读,有三个阶段:
第一,兴趣阅读。“从一开始阅读肯定就是一个兴趣,我们喜欢看小说,不断的看,不断的看看,到最后自己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觉得自己也可以干这件事,如果我说出来可能比作者说的还好,那我去干我去写,慢慢的自己就变成一个写作者,这个时候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没有特别大的功利性的,一个普泛的兴趣式的阅读。”
第二,针对性阅读。“写作进入了正道,你要想把你的写作变得更好,那么这种阅读就变成了针对性的阅读。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最近我的小说里面要写战争场面,我没经历过战争,那么我想去看一看,过去写战争写的比较经典的那些作品中他们大量的一些基础的文本去研究,去揣摩人家是怎么写的,然后如果你来写得精彩又能区别于他们,既可信又独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一个挑战,但是在这个时候阅读的确就要进入一种针对性的阅读。
第三,阅读式写作。“什么叫阅读式写作,也就是说我们的写作需要很多的材料的经验的观点的支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他人的写作,通过一些‘前文本’和‘潜文本’去刺激我们,激发我们,照亮我们。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表达方式,把这个沉睡的记忆为唤醒,展开我们的想象力,展开我们的某一个思想,它的成熟它的圆满,可能需要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作品中,在阅读各种资料中提供给我们一个引子,来激活我们的一些想法,来完善我们的一些想法。”
日更3000字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创作式阅读”,也就是在有限的一天时间甚至更少,尽量多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和文章。通过阅读和写作,建立素材库。我特别赞同作者说的“引子”激活想法并完善想法。阅读就是引发思考、建立联系、梳理观点的初步探索。
(四)写作流程
粥左罗谈到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时说:“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定主题,拟标题,搭框架,搜资料,写初稿,排版,校对,再打磨等等非常多步骤,不同人有不同的习惯,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流程。流程是干嘛的?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基本流程还是对的,只是苦于没有更多时间。经过这么些天的努力,我觉得自己也不太害怕日更3000字了。如果时间允许,每天的日更3000~8000字就是我的能力区间,可能最理想的就是3000--5000字。以前我看见写3000字的文章头就晕了,现在,我把3000字的文章看作三个1000字文章,8000字看作八个1000字的文章。写三个1000字的文章应该不是很难,写8个1000字的文章不太多,因为写三到五个观点很常见。如果写8000字文章,写三个观点就每个观点写2500字,写五个观点就每个观点写1500字。资料和素材的收集是最浪费时间的,这就说明素材库建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主题挑战文完701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