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中审计权的规则设计

《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中审计权的规则设计

作者: 汐溟版权律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3:51 被阅读6次

文/汐溟

有些影片的制作质量与其对外声称的制作费用严重不符,这种冲突很容易让人质疑出品方投资支出的真实性,且也会在各出品方之间产生争议,引发诉讼也并未少见,此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审计。

对于非专业人士,尤其是电影从业者,审计的概念是模糊的。在国家公权力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设定的内涵是“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在商事领域,审计更被接受的定义是美国会计学会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解释,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较为通俗的理解是,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其经济责任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简单的说,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是审计的主要目的。对于电影产业而言,电影投资者、制作者及利益相关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

因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问题而引发纠纷频次较高的是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委托承制电影片及电影片发行代理合作关系中。对于前两者,最受关注的审计问题是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对于后一项,最受关注的审计问题是财务收入的真实性。本文仅讨论财务支出的真实性问题,对于财务收入的真实性问题留待下文论证。

审计权利应被较多关注的是《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及《委托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在前者中,通常由多方主体投资,由其中一方负责影片制作;在后者中,由一方投资,承制方以其投资来摄制、制作影片,双方形成定作承揽合同关系。但二者均涉及由一方主体掌握、控制资金进行影片的制作,对资金具有较独立的支配权。此时,无论是负责制作的一方还是承制方均有可能虚构财务支出或者以低进高出的方式变相侵吞投资款,而此类问题均可定性为财务支出的虚假性。对于电影投资者而言,认定财务支出的虚假性是向制片者、承制者问责的关键;对于电影制作者而言,证明财务支出的真实性是其合理抗辩的依据。因此,当分歧产生时,科学、合理的评价财务支出是解决矛盾的核心。而该问题较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合作各方对审计权利的预先分配并以协议的方式予以确认,体现在合同中就是审计条款。

以《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为例,该类合同通常设定一方主体为主制片方,实际负责影片的拍摄、制作工作,其他主体为投资方,协助影片的制作。虽然其他投资方(下文简称“投资方”)享有对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但负责制作的制片方(下文简称“制片方”)为对影片的质量负责,有权根据拍摄的要求自主决定具体的支出,投资方不便对其做较多干涉;且商业环境较为复杂,每位参与投资的主体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高低有别,导致对财务的话语权其实受限。如果缺乏有力的监管,制片方很容易滥用财务权利,轻则导致财务支出的效益性降低,重则会引起财务支出的真实性被过度歪曲。为避免出现此类恶劣局面,各投资方在合作之初对审计权利进行周密设计,唯有规范的制度设计才能有效遏制财务权的滥用。

在联合投资摄制影片合作关系中,财务分歧通常始于制片方向投资方提交《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也许是影片成片后投资方观影后认为影片质量与其制作成本不匹配,也可能当制片方提供《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时投资方依据行业经验即推定其支出的虚假性,总之,投资方不认可制片方提交的《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而冲突的发展大致为:投资方向制片方表达对《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的异议,并告知其异议的理由;制片方针对投资方的异议之处展开说明;若投资方不接受制片方的解释,则制片方应向投资方提供财务支出的原始票据、资料,供投资方查阅、核对,或对投资方不认可之处专项举证说明;若投资方仍不认可,则投资方与制片方协商,共同委托双方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制作成本进行审计;若协商不成,则由持异议的投资方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制作成本进行专项审计;若审计报告所得出的结论与制片方提交的《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相差不大,即在事先约定的范围内,例如,审计报告所认定之制片成本超出制片方所主张之成本在5%以内,则审计费用由投资方承担;如果超出在5%以上的,则审计费由制片方承担。

审计结果与制片方所主张之数额的差距是双方预先重点讨论的事项。美国电影业通常将其设定在5%,即5%的支出差额是允许浮动的正常值,该数值可以被各方接受。我国的电影产业有别于美国,受从业者会计意识不强、制片人财务知识欠佳等因素影响,审计的偏差值在我国应远远高于美国。尽管在严格的联合投资摄制合作关系中,主要投资方会委派制片人及财务人员对业务及会计事项进行监管控制,但财务支出的真实性仍无法保证,且在现有的商业环境下亦较难控制。因此,对财务风险较有力的规避方式是于协议中对审计权利作周密、合理的设计。

仍以《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为例,假定制片方为A,投资方为B,投资方仅有两位,二者均为影片的出品人,笔者建议,审计权利及规则可作如下设计:

[if !supportLists]1、[endif]A于完片之日起十日内向B提交《影片制作成本决算表》及成片DVD光盘,B于接收之日起十日内对该决算表进行审议;

[if !supportLists]2、[endif]B若于十日内未对决算表表示异议或疑义,则视为其认可;

[if !supportLists]3、[endif]若B对决算表表示异议,应指明异议的部分并说明理由;A应于十日内对B之异议作出说明;

[if !supportLists]4、[endif]若B不认可A之说明,则A应于五日内向B提供原始会计凭证、资料,供B查阅、审核;并对B之异议部分作专项说明;

[if !supportLists]5、[endif]若B查阅会计凭证后仍对决算表持异议,则双方协商确定共同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决算表专项审计,协商不成,由B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先行垫付审计费;

[if !supportLists]6、[endif]若审计报告确定的制作成本高于决算表确认的数额X%,则制作成本以审计报告为准,审计费由B承担;

[if !supportLists]7、[endif]若审计报告确定的制作成本低于决算表确认的数额X%,则制作成本以决算表为准,审计费由A承担;

[if !supportLists]8、[endif]若B不认可审计报告所确定的结果,可与A协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提交协议签署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上述规则中,审计权归属于投资方。审计的关键是数额差X%,这需要由双方根据交易环境和各自的商业地位斟酌确定,双方在审计环节具备对赌的性质,输赢的关键就是X%,这需要投资方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是否需要启动审计程序。通常,审计费都是由投资方先行垫付。若在对赌中制片方输了,不但要承担审计费用,且以审计报告的结果为制作成本,则其超出的制作费用构成不当得利,应返还给投资方。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条款必须与违约条款相结合,审计权与违约追责权相统一,即一旦审计认定制片方的财务支出存在严重问题,则制片方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若合同中无审计条款也未对审计权利作出约定,当双方对财务收支产生分歧且又无法协商确定时,若诉讼解决,则通常由法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争议问题作专项审计,审计结果是否采纳由法官自由心证决定,审计费则由法院视合同的履行情况、各方的责任等酌情分配。若合同中早已对其做过约定,则法官通常会以合同约定为依据裁判。

显然,若合同未对审计权利作预先约定,不但会埋下财务冲突难以化解的隐患,而且会加重司法负担,于各方均不利。因此,重视审计权利,于协议中对其规则作周密设计可以有效化解可能引发的财务分歧。

据笔者所见,不仅是《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和《委托承制电影片合作合同》,国内的其他影片相关协议也少有审计条款,纵使有也仅仅略着笔墨,鲜少重视、关注者。目前业内财务争端频发,望从业者对审计权珍之、慎之!

                                                                                                      版权所属  汐溟版权律师

                                                                                                                   2018年10月8日


汐溟版权律师,传播电影版权知识,分享电影版权经验。如需了解更多电影版权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汐溟版权律师(ID:ximinglawyer)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联合投资摄制电影片合作合同》中审计权的规则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ov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