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你是否喜欢用荧光笔在书上划各种重点,反复默读、背诵笔记?作为运动员,你是否经常集中练习某个动作很多遍?如果是,那么《认知天性》这本书会明确地告诉你,你做的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只会带来你认为记住了的学习假象,只会让大脑形成短期的学习记忆,误以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很精通。
哪些学习方法是正确的呢?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用这些错误的学习方法而不自知呢。因为我们人类天性的懒惰,造成了我们的大脑喜欢做最小阻力的事情。反复阅读,抄写这些不费脑的方式都是大脑喜欢的轻松的方式,然而,只有让大脑费点劲才能让我们学习地更好。那么,有哪些学习方式是正确的呢?第一个方法,在学习完一项内容以后,我们要学会提问,这个提问的过程就是检索式学习。其中,诺贝尔奖得主海森堡说,他的母亲每天放学以后都会问他,有没有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提问题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检索和反思。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害怕因为不确定而带来挫败感,我们必须合上书,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一次答案无论对与错。 第二个方法,细化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就可以做小老师,把今天输入的内容合上凭记忆输出一遍,哪怕出错。第三个,学会在新知识当中提取关键词。
学习了新的内容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给记忆打结呢?
有间隔地自我检索一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需同一时间连续检索,因为其效果都是一样的。很多看起来超级勤奋的孩子会在考试时“原形毕露”。这是由于元认知所带来的学习假象,以至于最勤勉的学生也会陷入到两个误区中去: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让自己产生错觉的学习方法。而最终他们可能只会给自己贴上智力不如人的标签。
检索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考试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很多人都反感考试?甚至提出废除应试教育呢?因为考试即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有时候你能想起来某个知识,但有时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种挑战无疑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我们不是要笼统地认为应该取消应试教育,而是不应该把考试成绩看做是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志,而是要取消学分排名机制,学分排名机制并不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进步。我们应该把考试当作检索学习内容的过程。我们可以设立进步最大奖,持续进步奖,持续努力奖,保持优良即可成为学习标杆奖,这些良性激励更有助于学生们的良性竞争。
哪些练习方法有助于长期记忆
书中提到的方法有A间隔练习,那么间隔多长时间有具体的标准吗?唯一的标准是,你需要费力检索学习内容的这个过程就应该来个间隔练习,这个因人而异,像樊登老师,他不会有阅读障碍,一两个小时把书看完了以后就丢一边,等一周以后就开始画思维导图,他这样毫不费力跟他长期的大脑训练是有关的。书中提到所有人的学习力跟智商都不是固定的,这些只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大脑都可以有相应的提升。B穿插练习,把不同的内容穿插学习,给大脑一个巩固缓存的空间。学了理科学文科或者学学艺术,拉拉小提琴什么的。C多样化练习,把所学的东西从一个场景应用到另一个场景中,这样的练习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可以带来成长性思维。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日常练习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只有在平日的练习里以真实场景作为铺垫,在不同环境中训练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到了真正的“赛场”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做得很好。
了解学习的过程
学习有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编码即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而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其为记忆痕迹,它们就好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巩固即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重复练习,因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上文中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间隔练习,穿插式练习,多样化练习结合运用起来。
学习中必须做的五个努力:重新巩固记忆,打造心智模型,举一反三,构建知识概念,学习迁移。这章提到的“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良性干扰即微小的影响,用中国的古语来反向理解,那就是水至清则无鱼。我想引用我妈对我的教育案例,我曾经抱怨我的弟弟妹妹大吵大闹地无法让我专心学习。我的母亲说了一句毛泽东小时候可以在菜市场看书。自此,我就不再抱怨自动过滤排除干扰信息,甚至这些干扰在某些部分可以让我们的头脑保持警醒。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即知识跟技能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医生做手术时,大厨做菜时,他们是不可能说,我看下书再来,你等等哈。特别是医生慢了一秒,死神就可能因此到来。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头脑有两套分析机制,一是无脑机制即无意识的瞬发式的,二是自省机制即有意识地分析过程。学习时避免记忆扭曲,就是避免张冠李戴。这种“记忆扭曲”是我们在学习中必须要警惕的问题。它也在给我们提醒,学习不能随心所欲,我们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建立正确的体系。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大脑中的系统一与元认知会干扰我们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所以评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和测验。测验(考试)就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和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这些都可以帮你校准自己对已知与未知的感觉。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智商不是一个绝对值,智商是一个相对值,而且人的智商在相应的提高。有的人智商测试不是很高,但是生活技能很强,所以智商这个东西不用过度的去紧张。因为人有很多种层面的智力。
现在的比较科学的智商的分配式是说,有分析型,创新型,实践型三种不同的智商。分析型就是指你的学习能力,即学霸。创新型就不适合考试,更适合去创造,如爱因斯坦这类科学研究者。实践型就是在生活当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比如农民等
成为主动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姜太公70岁还在钓鱼,学习不怕晚,不怕慢,怕的是精细、专一、深刻、持久。重复做一件事一万个小时,你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句话出自《刻意练习》。那么如何打造主动的学习者呢?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合意困难”,检索、练习需要给大脑创造适度的困难,而不是难到要死,难到要死只会带来挫败感,挫败感有增无减时,那么学习者就会退缩,就会被迫学习,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从小到大都是差生的人永远都不喜欢学习,而我们教育者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创造“合意困难”,因为合意困难会带来掌控感。
有位名人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她就是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她说她从不拿字卡来强迫教孩子认字,但是她的孩子比同龄人早早的认识了很多字,那她是怎么做的呢?她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天天拿着故事书给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故事,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孩子会好奇为什么妈妈会认识这些字,这些是什么字。《好奇心》此书中提到人只有困惑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有了求知欲以后,我们应该拥有“成长心态”即不给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个时间和内容的限定。上面提到的众多学习技巧都不如你的执行力重要。像专家一样去思考,去钻研某项技能或某门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基因、性格、求知欲、家庭条件。其中家庭富裕更能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曾经网络上非常流行一句话,那就是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富有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难出不是没有,所以,还是可以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因为只要有求知欲加上正确的学习技巧,持久的执行力,那么,天道必酬勤。
给大家的学习建议
给广大职场人的策略有: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会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投入其中,这会有助于你对自己的专业产生独特的理解和领悟。
给学生的策略有:第一,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不要总是一遍一遍地重复阅读,要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第二,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学习某些知识后,过一段时间再做测试,给出一定的间隔;第三,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各项科目穿插着学习。
最后,给教师的策略: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解释学习的过程,你要让孩子知道记忆是如何留在大脑中的;你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只教授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合意困难”,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的透明度。让学生理解你的教学意图,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我高三的数学老师,是位特别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她的数学课上最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不是很简单,超简单,哪里难了。”她特别强调基础,重复强调会做的一定要做对,这就是她教学的意图之一,其中,她是我见过解说数学试卷最棒的老师,因为她会明确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进度,比如她大胆地提出基础差的学生,那么最后几道挑战题不需要费时间去思考,直接忽略。在她讲这道题时,你是自由的,你甚至可以复习其他的学科。其实,所有的试题百分之60是基础,剩下的百分之20分别是在基础上添加了一点难度,还有百分之20是对基础知识的挑战。因此,我们的班的数学成绩在高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为我的老师狠抓基础的同时一直给我们一个暗示就是学习数学这件事一点也不难,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学生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学习成绩。
结语
这本书通过非常多的科学实例,让我们认清了学习的误区,总结了很多学霸业说不出的学习方法。真希望天下的学子和家长和社会各类教育者,能够看到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绝对能冲刷我们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