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12月21日,为罗胖坚持10年,每天60秒语音的最后一天。
谈到罗振宇老师,我最开始的接触,为优酷上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第一次线下见面是16年初,参加插坐学院的活动,当时来了一批百万粉丝公众号的运营者,罗胖为其中之一。
2016年,距离现在也就6年的时候,但仿佛过了一个时代(或许已不止一个时代了)。那一波公众号运营的狂热,估值的追涨,如今想想,我还有点热血沸腾。
而提到罗胖,许多学生其实毫无感知,他做的事,简单理解,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分享一段60秒的语音思考,但这件事他一做就是十年。
大家可以尝试下,一段文字,精准的录制成60秒的语音,即使熟练,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而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
(16年插座学院新媒体大课)
我第二次跟罗老师见面,为16年中旬,在混沌的线下课上,罗胖依旧分享内容运营的逻辑。
这里提到的混沌,其实我最初的结识,也是来自于《罗辑思维》节目,当时罗胖推荐了《登高四书》,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每章节有二维码,可扫码看视频课的书,但更核心的还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这可谓是我的互联网的启蒙,时间大概是14年底的时候,那时我刚从体制内离职,当时李善友教授发起的这个学习项目还不叫混沌,而是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后续在长沙有次参加混沌的线下活动,主办方给所有参会者送了一本书,为贝索斯20年的股东信,其在1997年第一封股东信写下的一句话,让我记忆至今:
It's All About Long-Term。
这就是长期主义。
随着16年底,我去到了北京,在后续在一些线下活动上,我又见过罗胖几次,而这时他核心精力已在“得到”公司的运营上,并且我认识到了脱不花。
这又是一个极其励志的女性人物,辍学后北漂,开创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02
在过去几年,我分享时谈到,罗胖最有决断力的一点,就是依靠个人IP做出来的公司,成功的实现了去IP化。
而相对而言,樊登、吴晓波、李善友等等,同一批知识付费领域的大IP,均未实现这个维度的转型。
当然,每一家知识服务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我去樊登读书公司交流的时候,对其渠道能力感到叹为观止,深入到了中国几乎每个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并且各种训练营、toB服务等等,也在矩阵化的起势。
而混沌APP这几年,也是几乎每年在做迭代,但个人感觉,在大的方向上总不如得到APP清晰,可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十分的重要。
我对混沌最好的印象,还是17年参与的一整年线下的混沌创新商学院的学习。
当然,作为得到APP的资深用户,我在今年上半年也吐槽过得到,并在官方的群里做了反馈,盲目的上了几个高客单价的训练营产品,但交付效果,却一个不如一个,为了上市冲财报数据,吃香有点过于难看。
不知道,因为再次上市失败,还是确实收到太多用户反馈,得到APP里上半年预告的两个新的训练营,至今还没上线。
即使作为一个重度用户,我也没有太多资格去评判这些知识服务公司,但我很感恩这些公司的存在,让我们可以低成本的获得一些高价值的信息。
尤其是创始人的死磕精神,给我带来很多业务思考,彷佛一盏指路明灯。
有人问罗胖,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靠用户的反馈吗?还是责任感?又或者是强大的毅力?
他说,最根本的答案,还是把目标转换成了习惯。
我会想到,如果我也花十年时间,真的用力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无论结果如何,真的不会感到遗憾,甚至能够终身引以为傲。
用刘润的老师的话说,长期主义者,没有对手,而正如罗胖跨年演讲的标题——时间的朋友,与时间成为朋友,又有谁能敌呢?
我目前自己创业,做大学生社区产品,竞争对手不算少,但当我以十年的时间尺度思考自己的发展和业务时,我会发现周围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对手。
在校园市场这个小行业里,折腾的再欢的大学生,随着毕业,几年后也会逐步淡出。
因此,我创业焦虑的点,不在于竞争,而在于我自己做的事在不在趋势上,能否形成增长飞轮,能否不断积累,让飞轮有机会越转越快,如果做的事情,不能形成沉淀,将无任何长期价值。
03
有人说,知识付费就是贩卖焦虑,其实这个世界的种种,本就在制造焦虑,而我们每个小的个体,也都生活在一些被设想的思维通道里。
如果花一点钱,可以减缓焦虑,我会觉得这个钱值得,不在乎学到什么。
我见到很多宝妈人群,被抨击陷入到知识付费里,一个个成为所谓的IP讲师,让局外人感觉到这群人自嗨、不被理解,但我会反问一句,她们做的事情,有影响到其他人嘛?
这如同有人信奉宗教一样,有人信奉书籍,有人信奉课程,有人花钱追星,只要不影响他人,能够使自己内心感到愉悦,他人就没权力去质疑。
看一本电子书,给我接下来的工作,不能带来什么益处,但我自己不会为这段时间的消耗,而感到懊恼,这是知识付费,给我带来最基础的理解。
我们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其实也可思考,在事后自己是否会感到后悔或遗憾,往往拉长时间维度的思考,能够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罗胖完成了十年之约,我们自己的十年之约呢?
不管罗胖还是老罗,我都很喜欢,喜欢的原因更多是他们做出了一些,我也想做,但却没有足够勇气去做的事。
通过死磕,坚定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一点上,老罗显然更加纯粹一些。
我一直建议学生,也找到一个方向去深耕,当然大可不必跟我一样做校园营销业务。
但至少我个人的经历,已经验证,在一个行业里的持续深耕,几年的时间,即可让你脱颖而出,获得不错的行业红利。
而深耕并不是简单的等于干的久,而是要实现,在一个领域里,你对用户有更深的洞察,能带来比其他人更好的产出,擅长熟悉这个领域里的不同业务打法,乃至对行业发展有自己的认知,这需要从业者以“创业者心态”去投入。
近几个月,我自己重启创业,真的成为创业者,才又感觉到了“压力”二字,在职场里,我说自己像创业者一样工作,但距离真正的创业心态与内心的煎熬,却完全不同。
而当下的我,跟六七年前相比,再次创业最大的区别,就是背后的责任,一个人和一个家庭,为两种不同的状态,而我自己也在努力蜕变。
孙凌,认证生涯规划师、校园市场运营专家,辞掉公务员后连续创业,长期专注于大学生群体行为研究,分享个人思考、成长故事、职场干货及理财经验,共同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