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属于你自己》
雪漠著
我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写作与禅修,我发现,这两种修炼虽然外相上看来不太相干,但内里却有着很大的联系。证据是,当我在心灵修炼上开悟时,文学上也便开悟了。
所以我常常强调,一个作家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修炼。行者的修炼,便是心灵、人格的修炼。
心灵修炼追求的是去除欲望、执著,找回一颗质朴、纯净、明朗的真心,遇事随缘。其实,文学艺术也是一样。
艺术有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对现实的写真,它代表最本真最原始的生活,也叫原生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第二种境界,这时作品被升华提炼了,但弱的一点就是缺少活性,就像修行中间出现的第二种境界——在生起次第完成之后,进入到圆满次第,那时候已经得到一种轻安和定力,但容易流于枯禅,缺乏活性。
禅宗的故事中便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和尚坐了二十年禅。一天,供养他的婆子打发一个女子去抱住他,然后问他什么感觉?他说:“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那时,他虽然有定力,但是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心灵好像被什么束缚住了。
艺术的第三种境界就是更进一步,具有动感、活力,有了一种激荡的势,作者总感到在创作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不知来自何处,但读者也能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得到。这种力量很可能来自作者自身,但这时他已经没有内外、自他之分,非常接近于修行中“明心见性”的境界,但还得进入修道。
此时作者的创造力已经远远高于前面的境界,不过仍没有达到自由之境,因为我们还能从作品中看到一种现实对作者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种境界,作者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活对他的所有制约,他把过去学到的形式一扫而尽,心灵在自由地流淌,不受任何拘束,没有一点儿红尘之气,达到了自由——“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得到了大自在。
注意,在第二种境界中,作者不注重形式,而注重神似;到第三种境界时,他对形和神都不管了,而重“势”,即运动的力量、动感、活性;到了最后一种境界,他什么都不管,破除了一切外相的东西,脑中一片朗然光明,没了艺术之相,没了创造的概念,就像一个孩子那样尽兴地流淌真心,这就是最高境界。所以说,大师若童。
我的写作状态也很奇怪。我常说,我不会写小说,是小说自己往外喷。我写作的时候浑身发热,头顶发胀,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我的生命。这时候,没有我和世界的区别,我与大自然达到了一种共振。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二者融为一体了。我的笔就是宇宙灵性的出口,诗意和真心从笔端往外流淌着。
作家雪漠xuemockh196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