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个比喻。作者用一个比喻来区分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一枚棋子。在经验自我的角度,在生物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一枚“车”棋子,就是一个木质的,有特定形状的物件,它可以被移动,被摧毁。
然而,在真正下棋的时候,它作为“车”的身份显现了出来,它会在“规则”的设定下移动、吃子或是被吃,这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移动和摧毁是完全不同的意义。而棋子在下棋中体现出的身份和意义,才是其本质的意义。而如果这个棋子是基于自己的意志下棋的时候,它就更像是先验自我了。
5 评价,“规则”确立了自我。作者驳斥心理和生物主义的方法,虽然有道理,但也有不小的缺陷。还原论试图扩大自己的解释范围,从生物本能扩展到理性推理的范畴,这才是其杀伤力所在。而作者却无视了这种“扩展”,通过强调人“有理性”来反驳心理和生物主义,完全没能直面“究竟理性能不能被还原”这个最棘手的问题。
在我看来,作者试图强调人类行为中有一部分无法被“还原”,其实还是在坚持认为心理主义与现象学在内容上互斥,或是部分互斥。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设想科学无限发展,能够直接“读心”,那么理性语言所具有的“持存”和“公共性”就可能被“读心机”代替。而“正义感”或是道德水平,也完全可以被视作更高水平,更深思虑的“适应环境”而已。要论对自己社会地位的定位,蚂蚁和蜜蜂等可能不用“理性”就直接达到了极高的道德水平,只不过我们因为它们不用理性而拒绝承认其为“道德”而已。
不过作者当然也把握住了理性最主要的特征,那就是现象学、先验自我与理性和道德都是一个新的“规则空间”,或是特定的分析方式。我之前评论道,还原论的缺陷在于,试图为自己在经验上暂时解释不了的现象“画饼”,而这些领域现有解释的精密和准确程度完全无法被“科学检测”的手段代替。因此两者并非是原则上不相容,而是在解释同样的“理性现象”的时候,一个真的能发挥作用,另一个只能用“主义”给一个未来预期和现实的简单化猜想。
5-1 理性语言的“公共性”与道德的“社会感”都在于一种特定的规则与思维方式。人们确立了一套规则,再进入这套规则之后,就成了先验自我的身份。就如本是一个普通木块的棋子,进入了象棋的规则之后,就获得了特定的身份,然后按照象棋规则而非仅仅是物理规则来形式。
而究竟一个规则能否描述客观现实,并非由它“先验”而决定,而是在其本身的目的和实践使用中不断磨合的产物。如象棋规则的目的不在于“精确描述世界”,因此只需要保持一些“车马跑”行走规则的约略相似便可。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范畴意向,需要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行动,它才需要符合世界规律。再说得夸张一些,在电子游戏中的角色,甚至也可以叫作“先验自我”。因为至少它不是“经验自我”,那应该就更接近“先验自我”的领域。而这个世界中的自我,就更没有对现实负责的义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