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简要介绍了利率中的溢价和利差概念,本文就风险溢价的分类以及常见利差进行进一步介绍。
溢价作为风险补偿,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
信用溢价、期限溢价、流动性溢价
这些分类是利率理论领域一些学说的基础,同时了解分类也有助于在应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利率值背后的逻辑。
信用溢价,体现在不同信用等级的主体发行债券时利率上的差异,对应的也就是信用利差,如Baa等级债券与Aaa等级债券收益率的差。
如果你将钱借给国家(购买国债)和借给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对谁收取的利息更高呢?显然后者,因为你的意识里,国家的信用级别更高;如果选择将钱借给陌生人,你会要求一个信用溢价,可以简单理解为你需要担忧对方是否还钱会不会跑路,这种心理上的烦扰可以物化为价格体现在利率上。
那么这种信用溢价是多少有没有标准呢?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人们对于主体的信用达成的共识会体现在利率上。
在利率定价时,也会参考一些评级机构,如标普、穆迪、惠誉等,国内也有四大评级机构,分别是中诚信、联合资信、大公、上海新世纪。
但是很多人对于评级机构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如次贷危机时是否存在评级高估(道德风险),每次下调评级是否过快(硬币的另一面即是否反应滞后)。
期限溢价,指的是长时间的债券回收的风险比短时间的大,因此需要一个风险补偿,对应的利差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利差。
期限溢价其实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定期存款两年期的年化利率总是比一年期的高。不管是将钱借出去还是购买债券,实际上都是得到了一个债权,而资金被占用一定的期限。两年债权可以用两个一年的债权进行复制,不过一个是从当下立即生效,而另一个则是从一年后远期生效,后者对应的是在当下看到的一年后的远期利率。
按照这样的逻辑,将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画在图上,以期限为横轴,利率值为纵轴,得到的应该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利率曲线平坦(利差缩小,甚至接近于0)和利率倒挂,前者体现为接近水平的直线,而后者体现为向下倾斜。
其经济意义则是,人们要求很少甚至是负的期限溢价,也就是上述例子中1×1远期利率要小于1年即期利率。有一种学说认为远期利率体现的是人们的预期(虽然这种表述并不正确),此刻可解释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不看好,或者不确定。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8次经济衰退中有6次出现了利率曲线倒挂。
最后介绍的是流动性溢价。
流动性强,可以理解为能够快速以合意价格脱手。
对流动性要求补偿,可以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其他情况都相同的两只债券,A流动性好,B稍微差一些,如果没有打算持有至到期,则需要在到期时刻前的一个时间将其卖掉。
流动性好的债券A,能够迅速在市场上以合意价格脱手;而债券B可能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或者以一个稍微不太理想的价格卖掉。
流动性不好就产生了一个损失,如果人们在当时购买债券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购买债券B。债券B只有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意味着更高的收益率)才能够吸引买家,这就是流动性溢价的逻辑所在。
AlphaBo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所有文章,将往期文章都分类整理至:
【目录】AlphaBo文章目录(2018/10/19-2018/12/21)
欢迎大家阅读,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欢迎您的留言。欢迎添加微信交流:137992882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