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看妈妈分享

看看妈妈分享

作者: 苹果的苹_a51e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06:33 被阅读0次

    在沟通中父母语言的破坏力量不是因为缺乏爱心,缺乏智慧,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知识。

    任何技巧都不可凌驾于内心的修炼和感悟,更喜欢的是在有效的实践中学习并反思。

    谈话原则:理解和共鸣

    读完这节,大原则肯定没错,理解和共情(我更喜欢用共情一词)一定是和孩子沟通时很重要的原则,随后作者谈了两个技巧:

    1、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

    2、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

    感觉是这两个技巧可能对于大年龄孩子特定的事件比较适用,和小娃娃沟通我更倾向:

    1、毫无保留的回馈他们的正面情绪和言语;

    2、面对他们的负面情绪时,在共情的基础上多观察,慢一步,多用肢体语言。

    不吝啬真情实感的回馈孩子的正面情绪,可以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3-5岁的孩子这种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无力感会特别强烈,这个时候,任何语言沟通其实都不太管用,我一般就在旁边,抱抱她,帮着擦掉眼泪鼻涕,不多说话,用表情和动作告诉她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其实,我们有时无声的肢体和表情沟通也有特别强大的力量。

    孩子被称赞聪明,就有可能不大愿意接受负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会更加坚持不懈。

    1、  用描述性语句,称赞孩子有突破的地方。

    2、  不轻易夸孩子太容易完成的事。

    3、  避免和别的孩子对比的夸奖。

    对于小年龄孩子,问题中隐藏的含义应该和思维没有关系,更多的是和他们的表达能力相关,不过要很好的去理解他们有限的表达内容,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孩子的表达有时候还和他们情绪能力的发展相关。

    要去理解他人很难,理解孩子其实更难,遇到难的问题先别急,停一停,观察,反思,一定会和孩子走到一个频道上。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短短一节,作者核心意思有下面几条:

    1、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2、出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3、小意外,大价值

    关于批评,平时也看的比较多,其实别小看批评这两个字,虽然表面上和孩子沟通的问题,实质也是育儿的核心:养育中不批判、不羞辱、不批评。

    特别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需要被看见。”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会先去“看”孩子,而是急着去指导、教育、批评和包办。现在是学的知识不少,但有时运用起来还是会打折,我最近找到一个办法,就是碰到孩子没处理好或者做了让人不愉快的事情时,停一下,想一想足球赛时解说员的说词,解说员在解说一场比赛时一定是客观描述场上发生了什么,然后提醒自己脑子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嘴说客观,讲事实。

    应该避免的做法

    恐吓:这是我们经常会不经大脑思考用的方式,有时是条件反射式的说出口:

    “如果你再不好好吃饭,等下就不去游乐场了。”

    “如果你再把浴缸里的水弄到外面,那明天就不准泡澡澡了。”

    虽然这些话还构不成严重的恐吓,我们说出口的时候,也会经常安慰自己,只是在告诉孩子再做这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但事实证明,这些话大多时间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效的。而且你用多了,会发现,孩子当下没有理睬你,但这种语句结构的威力强大,孩子在潜意识中植入大脑。

    孩子的学习能力真是超强的,我现在会特别注意“如果,就”的语句,尽量避免使用,在孩子用时,先不忙着纠正,而且通过我的正面反馈,打破她语句中的逻辑因果关系,让她感觉到“小威胁”不管用

    谎言:我还是认为,小年龄孩子不存在说谎,可能因为认知,也可能因为他们想说我们大人愿意听的话,也有可能他们脑海里现实与想象的碰撞,我们没有必要给他们帖上“说谎”的标签

    中川宏贵的绘本“谎话”“想被夸奖的时候,想不挨骂的时候,想不被嫌弃的时候,想不让一个掉泪的时候,想让一个人相信的时候,想守护什么的时候。”

    责任感不可以强加,只能从内心产生,从家庭和社区中吸取的价值观中慢慢培养。最好的责任感教育一定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给机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责任感还有很关键的是确认“这是孩子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明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后,我们要做的是不唠叨,让孩子自己作决定,或是让他们自己为行为负责。

    映射孩子的感觉,哈哈镜的例子还是特别生动,孩子认知的第一来源是我们父母,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太容易让孩子确信这就是事实

    对呀,孩子吃不吃总会有原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越是评价,而且在外人前评价,越会让他们焦虑或者确信自己是不能好好吃饭的

    孩子的发言权和选择

    培养责任感,要在跟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

    事情在孩子自己的责任范围内      让孩子自己选择

    事情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但对孩子利益有影响      让孩子有发言权,我们做决定

    吃饭:做什么我们决定,孩子有发言权,吃多少,吃哪些孩子可以自己选择。虽然这方面我做的还不错,没有要求过看看一定要吃什么食物,她从小就可以自己选择吃自己爱吃的。

    这本书中对这两个概念的阐述是我读过的书中写的最好的。

    宽容的关键是接受孩子拥有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接受想象的和象征性的行为。

    过分纵容是允许不良行为。

    对孩子宽容,接受他们所有的感觉能够带来信心,增强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能力。

    过分纵容带来焦虑,增加孩子对特权的要求。

    看看出生后,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收了一本绘本《孩子的权利》,特别喜欢,珍藏着准备以后在合适的时间和看看一起阅读。我会告诉看看,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本书就是告诉孩子,他们都拥有什么权利。

    “我是一个小孩子,我有一双眼睛、一双手,我能说话,我更有一颗心。当然,我还有我的权利。我有权吃饭,有权喝水,有权健康的成长......有权不受暴力的伤害......”

    虽然书中列举的种种都是孩子的日常,但成人要充分的给到孩子这些权利,这应该就是做到真正的宽容了。

    纪律的三个领域:鼓励、允许、禁止

    承认幻想比干脆拒绝伤害小。

    这点特别有共鸣,在看看不想去幼儿园时,我试过和她讲道理:上幼儿园是每个小朋友必须做的事情,妈妈爸爸要上班,你就得上幼儿园。不过,这些话都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在,她提到不想去幼儿园,不想和妈妈分开,我就引入了幻想的概念,会特别轻松的告诉她,“我们一起读过《妈妈去上幼儿园》,你想呀,妈妈如果去你班级一起上课,你的小椅子我也坐不下,如果我睡了你的小床,我脚都伸不直,而且你睡哪里呢?”这样聊,比直接硬生生的拿大人理解的常识或规定否定她的情绪更好些。

    当限制指出某个物体的功能时,孩子更愿意接受。

    这条很管用,“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嘴是用来沟通的。”每个孩子应该都会有打人的年龄段,特别正常,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无能为力时,手和脚经常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使用的工具。看看在2岁多开始就一直有打小伙伴的行为。处理的办法就是告诉她手现在很伤心,它不想打人,但没能听从大脑的指挥,下次一定记住。手用来吃饭,帮助我们做喜欢的事情,不是用来打人的。这个过程其实挺漫长的,回想下,看看从一惹到她就举手打人到现在只要我一个眼神,可以收回小手,用嘴巴和脑子来解决问题,足足用了两年的时间。给到自己和孩子时间。禁止他们做的事情不但需要我们智慧的坚定阻止,还需要看到他们想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去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想到唯一的爱,岔开作业中的含义,想起最近收的一本绘本《我们去跳舞,好吗?》,等我和老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时,还能否看到对方的美,手挽着手一起去跳舞呢?这样的爱应该是最唯一和永恒的吧。

    绘本生命的奇遇

    养育一个孩子真心不容易。葱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最好的养育方式吧。

    1、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更好的去倾听孩子。期待一起共读《倾听孩子》

    2、尊重孩子的体会、感觉、愿望、品味、主张、人格和经历。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去深刻学习和领悟的学问。

    3、用引导来代替批评,说事实,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4、生气时,说出事实、感觉和期望。

    5、赞扬时,不评价性格特点,评价具体事实内容。

    6、学会伤害性较小的拒绝方式。

    7、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看看妈妈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看妈妈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av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