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案例(1)
妈妈:宝贝,怎么哭了?
小女孩(哭):我刚才摔了一跤,好痛啊……
妈妈:让我看看……摔到这里了,真的很痛啊。
按照刚才的三个步骤,我们来一起看第一步,反思。碰到实际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去觉察,看到孩子有负面的感受,我们觉察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会不会有习惯性的说:
没什么,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怕、不要担心之类的话。
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要通过自我的反思和觉察来意识到,停下来,因为我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好,第二步,描述发生的事情,这里是孩子摔跤了,所以我们说你摔到这里了。
第三步,承认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是痛,所以妈妈说:真的很痛。你可能会发现这么说完以后孩子哭的就没那么厉害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痛苦被看到了,所以尽管在生理上,痛的感觉还存在,可是他也会很积极的开始去承担这个感觉,并且让这个感觉以一种更有适应性方式被处理。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2):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这有什么好紧张的?他们又不会吃了你。勇敢一点!
孩子:我知道,但我就是很紧张啊。
在这个例子里边,父母其实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强大,因为在成年人看来,孩子现在的感受很小,困扰他的问题不值得小题大做。可是注意,当我们评判这个问题很小的时候,我们又在替这个孩子负责,你没办法替代孩子,他自己的路不管你觉得多么好走,可是只能他自己来走。
他现在感受到了困扰,不会因为在大人看来没有必要,这个困扰就消失了,他还是只能靠自己去找办法。所以我们做的沟通是让他学会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不是说承认这些感受就完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思考,接下来可以怎么去应对这些感受,跟直接否认相比,反而我们去承认它,然后去应对它,会促使这个孩子变得更独立和更有能力。就像刚才的例子,我们来换一种说法。
孩子: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好紧张啊。
爸爸:第一次都会紧张。来,想一想紧张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孩子:我会对自己说:怕什么,他们又不会吃了你!
爸爸:好办法!来,大声对自己说一遍。
你看,原本大人提建议,孩子是听不进去的,现在孩子自己反而会想到这样的建议,你看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以后,他自己就会开始往前走,他会开始想办法,他会开始应对这些感受,而这就是一段自我负责的旅程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