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1994年是电影界的一个黄金时期,的确,在这一年涌现出来的电影,部部都是耳熟能详的杰作,像弗兰克的《肖申克的救赎》,昆汀的《低俗小说》,还有罗伯特的《阿甘正传》,都成为了95年奥斯卡奖的角逐影片,作为观众与影迷,我们都知道在这三部影片中,无论是哪一部获得了这个奖项,那也都是实至名归的。
角逐奥斯卡的三部影片这其中,我们来谈谈唯一一部没有女主角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改编自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作品《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背后,仿佛一直有着一股洪荒之力在支持着,让它连续二十年来都占领着影史中TOP 250榜单,且丝毫不受后来之作的动摇。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见识与见解的狭窄度使我在面对这部影片背后更为广袤的一个世界时,不禁为之惊叹,这样唐突地发表个人观点,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想必看过影片的大家都会对肖申克中的经典台词印象深刻,小愤青小文艺们将该片随便一个句子截下来再配张应景的图,发到朋友圈,都足以彰显出思考人生且根正苗红的个人形象。
剧照“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这段关于体制化的见解是深入骨髓的,就像影片中的安迪通过监狱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个场面,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很好地将导演壮丽的想象放进了银幕中,通过镜头缓慢而又庄重地向人群上空移动时,我能感受到自由之翼的扑打,瑞德口中那些关不住的鸟儿,此刻就像挣脱开了牢笼,随着音乐的旋律和众人的注视飞向了自由的天空。这是监狱里的人对高墙外世界的一种向往,是对自由的影射,也是安迪试图唤醒人们被体制化的麻木内心所做的努力。
剧照我们何不也是生存在一个体制化的世界里,并日渐对体制化施加给我们的束缚产生依赖性,这是一种类似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人质情结,作为学生会被教育体制捆绑,也会被考试制度驯服,叛逆的思维让学校有时在一些学生眼里也成为了一所拥有高墙的监狱,有人抵抗,也有人逃离,但无济于事的,到最终大多数人还是臣服在了高考之下,因为这毕竟是优秀的现代体制为我们筛选的有效成长途径。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曾经像华莱士临刑前那样大喊过:Freedom!但又有多少人主动去寻一把凿石锤,花费无数个日与夜,去为自己凿开一条挣脱体制通往自由的道路呢?
影片中那个监狱图书管理员,被假释后因再也不能适应狱外的生活而选择自杀,这便是被体制化的可悲之处,人生中,我们也是经常惶惶地站在一个体制的出口,茫然失措不知该何去何从,再目标明确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而我们没有承受不来的原因,我想那大概是因为我们只是从一个体制中,走入了一个更为庞大的体制。
影片中所体现的体制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社会揭露面,也是史蒂芬·金对人性阴暗面的一次成功探讨,他的作品很少具有的明亮色彩,而这部影片中,希望正是最明亮的那一抹光。台词的重复展现,像安迪所说的:“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这些话在深入人心之时也为影片的结尾作了最好的铺垫。
剧照这样的结局是美的,桑格塔写过:“美不存在于最佳瞬间,美存在于流动的变化中。”从安迪成功的振奋人心,到日哈达尼亚小岛上重逢的相视一笑,这样美的过程都处于一个不断流动的状态,需要一个奋斗与寻找的过程。
在美剧《越狱》将要复出的年份,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过程,去挣脱,去寻找,或是去争取。
愿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场越狱。最后再送上一句台词
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