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
齐帆齐微课(5):哈洛的猴子

齐帆齐微课(5):哈洛的猴子

作者: 侠们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23:04 被阅读0次

    爱是什么?基本上属于一个千古难题了。

    夫子说“仁者爱人”,只告诉我们应该去爱,但是没有说什么是爱。

    佛陀的爱则是超越了小小“自我”的大爱,是包含整个宇宙、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无边无际的爱。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向我们描述了爱的状态,却没有说爱是怎么产生的。

    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洛关于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给出这个爱的答案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在它之前的心理学是如何理解爱的。

    首先是弗洛伊德学派,他们相信在生命的第一年里,亲密接触主要集中在乳房和本能的口唇需要,这就成了爱的来源。

    后来,行为主义者反对这种观点,并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行为产生的情境及行为后果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

    在这两种观点中,爱都是从其他本能或生存需要中发展出来的。

    然后,哈洛却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口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甚至比它们更强烈。

    一、实验简要介绍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哈洛的猴子”实验。

    这个实验对象是恒河猴,从生物学上讲,这是一种和人类非常相似的动物。

    哈洛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他将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幼猴从母后身边带走,并将它们分为两批,分别在它们身边放置“代理母猴”。

    一边的“代理母猴”用光滑的木头制作身子,内部有加热灯泡,外部包上柔软的海绵和毛织物,并且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另一边的母猴则是用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布母猴基本相同,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这两批猴子的房间是相通的,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无论在哪个房间的猴子最终都会整天待在绒布母猴身边,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绒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绒布母猴那里。

    并且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

    在这个经典实验之后,哈洛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研究。其中涉及到了面临恐惧后幼猴的反应、绒布母猴在场与否和幼猴探索性的关系等。

    遇到恐怖的事物后,幼猴会寻找绒布母猴获得安慰。

    在陌生环境中,缺乏绒布母猴的幼猴,会充满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嘶叫、缩成一团、吮吸手指等。

    这些实验一致表明,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维持生命的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换句话说,“有奶不一定是娘,接触安慰才是根本”。

    哈洛的研究是在1958年,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二、实验的应用

    这个实验关于依恋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应用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

    比如,现在女性越来越多的进入社会,这会不可避免的减少和幼儿的接触时间,我们如何面对这个矛盾。同时,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个固有的观念“我们通常认为母亲亲自喂养对孩子依恋的建立和健康成长必不可少”,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喂养和“接触安慰”比起来不值一提。

    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拥抱、抚摸等亲密行为。所以,这不仅是对女性,对男性也是一个好消息,男性完全可以发挥起和女性相同的抚育子女的作用。

    同时,这个实验也进一步推动了福利院的工作,单纯的喂养无法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的工作者、志愿者、护士应该尽可能多的抚摸、拥抱这些孩子。

    而对于收养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孩子的依恋(爱)是可以后天通过接触安慰培养的。养父母可以和亲生父母一样,给孩子提供同样多的接触安慰。

    最后,哈洛曾提到一名妇女,这名妇女听完了他的研究报告后,来到他面前说:“我现在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我就像是那只铁丝母猴”。

    本篇字数:1497

    下篇:齐帆齐微课(6):权力的魔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齐帆齐微课(5):哈洛的猴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gz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