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七年级上学期,那群孩子刚来湘一还不到一个月,他们都很乖,很守规矩,也很可爱。
临近第一次月考,在食堂,一件普通又让我有些意外的违纪事件发生了。
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一向守规矩、不急于打饭吃饭的体育委员插队。立马,他被举报到我这里来了。
我看了他一眼,没有打扰他吃饭,要他吃完饭了来我办公室。
午饭后,他来了。
我让他坐下说。
“中午在食堂,发生了什么事?”我问到。
他说:“我打饭插队了”。
我问:“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
他说:“违反了纪律,该受到惩罚。”他把手伸出来,亮出了手心,人也站起来了。
我没有急于实施惩罚,问他:“违反了纪律,为什么要受到惩罚呢?”
在我的不断追问引导,推动他不断思考的情况下,他说:“违反了打餐的规则,破坏了就餐秩序;起了不好的带头作用,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会引起同学的不满,损害我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引起冲突;会损害班干部形象,可能损害班级的形象。”
人们对一个事情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越长远,就越是能够去认同、去践行。思想工作需要具备这个特点。仅仅一个角度、一个层次,仅仅考虑当前,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一个惩罚孩子的理由。
最后我总结道:“你很懂道理,平时教你们的也记得很清楚。那是你自己改正错误,还是需要我用戒尺帮助你改正错误呢?”
他又一次伸出了手,没有说话。
看他一副诚恳认错的样子,我有些舍不得惩罚,因为他的表情告诉我他真的认错了。既然认错了,也就不需要用戒尺惩罚他了。
我没有打,表扬了他,因为他知错认错,勇于承担后果。
他有些开心,好像打算要离开办公室了。
他也许是因为不用挨戒尺、逃过一劫而开心,或许是因为我肯定了他的优点,重新认识了自己而开心。不论如何,他是开心的。学生开心时,总是更容易把老师的话听进去记在心里的。
“事情还没完呢!”我叫住他,看他一脸迷惑的样子,我说,“你平时守纪律,不插队的,今天是怎么回事,今天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为什么要插队打饭?”
凡人畏果,圣人畏因。一个事情,处理了它的结果,还要探寻一下它的原因。
“因为要月考了。”他眼睛变红了。
“你打饭插队和月考有什么关系吗?”我特别不解。
“我想早点吃完饭,早点回教室多搞一会儿学习,复习得好一点”。
哦哦,原来是这样,我有些庆幸自己没有用戒尺惩罚他。对于学生,老师的权力是很大的。伯克说:权力越大,滥用起来就越危险,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德。
转念间,我感觉好气又好笑,这个孩子平时学习也不太积极的,这会儿怎么珍惜起时间来了?
“就因为这个?”
孩子开始哭了,“老师,我爸爸很凶的,我要是考得不好,我爸爸不仅骂我,也一定会打我,我怕他打我,他打得很疼的……”
他哭起来了,就说不下去了。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学起,考不好偶尔就会挨打。
这会儿,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只怕我也会害怕自己考不好,也会着急地临时抱抱佛脚,指不定也会插队的。
我安慰了他,又做了如下思想工作:
1、我可以理解他的插队错误了,原谅他,并且教了他那种情况下正确处理方法。可以和同学商量,向同学求情;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等等,不是只有违纪插队这一个办法。
这些学生终究是孩子,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他们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更恰当的态度与行为去应对问题。老师要禁止学生的错误,还要给出替代方案。
2、我表扬了他的上进努力,肯定了这种上进努力品质的长远的意义,希望他仍然能这么拼搏努力。
不论孩子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总能从中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去指出来,加以肯定,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认识,既在培养学生的优秀性格,又拉进了师生间的关系。这为以后的教育教学与管理都做了积极的铺垫。
3、告诉他安心备考,考出自己的水平是成功的;即便分数不好看,下次再接再厉就行。
一番谈话不足以消除他的考试焦虑,但是正确的考试成功观、积极的心态也是他需要的。
4、我会替他向他爸爸求情,教育好他爸爸,让爸爸理解他,知道怎么正确教育他。
这个教育焦虑的时代,我们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更要去教育好那些家长。家长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更久、更显著的教育者。这个学生就不顾我的教育,不顾学校的纪律,不顾被惩罚的可能,去违纪插队打饭,因为他爸爸会因为考不好打他。
到这里,我感觉这个思想工作差不多了,就放他回教室了。这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接下来,我需要去“教育”他爸爸了。
原本,孩子违纪了,我也可以简单地批评他,惩罚他,杀鸡儆猴,让他老实,让一个班的学生都老实。可,那不是教育,那只是管理。
初级的管理者的眼中是规则,教育者的眼中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