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和婆婆在谈事情。说到事情的关键点时,突然传来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很是刺耳。我们的谈话就此被打断,我和婆婆不约而同地把眼神探向声源。
我顺着声音寻去,原来是熊孩子拿着不锈钢杯子在不停地晃动着,杯子里不知道放了什么东西。他看到自己的动静成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很是得意。
这会儿,他一边继续晃动着杯子,一边笑嘻嘻地向我们走来。
来到了我跟前,他兴奋地把杯子拿给我看,嘴里还喊着:“妈妈,这真好玩!”
我看了一眼,杯子里原来是塑料钻石。只是那些棱角分明的东西跟不锈钢杯子碰撞在一起,发出的声音着实令人抓狂。可是孩子的兴趣点很明显跟我们不在一个地方。
我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这杯子是用来喝水用的,不是你的玩具哦。你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吧。”
“不,妈妈!这个很好玩,我偏要玩!”熊孩子显然不吃我这一套。
“乖,听话,你把杯子弄脏了,我们就不能用来喝水了。”我继续耐着性子哄他。
“脏了刷干净不就行了吗?妈妈,你说过,衣服弄脏了,洗干净就能继续穿了。”熊孩子居然学会讲理了!
我一时哑口无言。
看到熊孩子还在不停地晃动杯子发出噪声,我皱了皱眉头,已经有些不悦了。
“宝贝,妈妈和奶奶在说话,你在这里发出声音会影响我们交谈。宝贝最乖了,最听妈妈的话了!把杯子放桌子上,你去玩别的玩具吧!”我忍着不快,换个角度,继续和颜悦色地做工作。
孩子被我一夸,似乎动了心,开始向餐桌走去。看来赏识教育的方式奏效了,我心里一阵窃喜,于是又接着之前的话题继续说。
可是我这边刚开口,那边又传来“稀里哗啦”的声音!原来这小子把“糖衣炮弹”里的糖衣吃了,炮弹吐出来了!
这下我真的忍无可忍啦!
“张乾乾,你烦不烦?!我说话不好使是吧?你是不是想挨打?!”我气急败坏地吼道。
婆婆看我发火了,想说什么,最终没说出口。
以我对婆婆的了解,我知道她肯定是想说:“算了吧,随他玩吧!”但是又怕我说她惯着孩子,所以才欲言又止。毕竟前几天因为管教孩子的事家里刚起过风波,公公也说了她。
我的吼声虽然对孩子有点震慑力,可是并未起到根本的作用,好像那些塑料钻石对他有无穷无尽的诱惑力,这足以抵抗挨打的威胁。
如果是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火气肯定会越烧越大。倘若他还不停止的话,我可能会火冒三丈,最终真的跟他动手!
可是,此刻,我又想起了前几天因管教孩子引发的不愉快和婆婆刚才的表情。于是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处理。
还真别说,我居然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我一改刚才的语气,对他温和地说:“宝贝过来,来拿给妈妈,妈妈有更好玩的方法!”
熊孩子一听,似乎一下子忘记了刚才被我吼时的不愉快。只见他两眼放光,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了。
我把杯子里五颜六色的塑料钻石倒在沙发上,然后把同样颜色的挑出来,排成一排。我一边做,一边对他说:“我们来给它们排队吧!看到了吗?让它们同一个颜色的站成一排,像妈妈这样做,好不好?”
孩子从来没玩过这个游戏,看得出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兴致勃勃地挑着,排着,都忘记回应我了。
他在布沙发上再扒拉也不会有明显的声音,这下我和婆婆终于能安静地交谈啦!
婆婆看到熊孩子在那里专心地“排队”,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虽然是件小事,却让我意识到,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件易事——费心劳神,更考验家长的耐性和智慧!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或者做我们不想他做的事时,该制止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制止,此种方式为“堵”。可是有些时候“堵”却未必能奏效,要改变思路,变为“疏”,如同大禹治水。相对来说,“疏”的效果可能还更好一点!
结合这个例子而言,熊孩子制造噪音,影响大人谈话,我开始制止他的行为是在“堵”。但是没堵住,熊孩子软硬不吃。于是我越来越火,如果我跟他动手,结局肯定是大人孩子都不开心。
后来我明白他的兴趣点其实是杯子里的钻石,而非杯子本身。于是我抓住主要矛盾,没有再逼他停下来去玩别的玩具,而是换了个玩钻石的方法,成功地把他的注意力从杯子里转移到沙发上来,用“疏”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这又让我想到了现在普遍困扰家长的问题:孩子玩手机。
大家普遍采用的是“堵”的方式:没收手机。
我觉得光堵不行,还得疏导。
没收手机只是堵住了孩子玩手机的渠道,并没有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偷着玩。
即便孩子暂时不玩手机了,那么空出的大把时间,该怎样处理呢?如果处理不好依然会引发各种问题。
我觉得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进行体育运动,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亲近大自然。也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丰富孩子的大脑。家长还可以积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发展其兴趣提供有利条件……这些都能有效转移其注意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孩子的注意力和闲暇时间有了着落,当然就不再一心想着玩手机了。
孩子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拦路虎”,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作为家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