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人名结构和内涵的变化

中国近代人名结构和内涵的变化

作者: 湖山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6:17 被阅读86次

    ——姓名的历史之十一

    ■    湖  山

    清末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西方近代文明和资产阶级思潮涌入中国,停滞不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裂变中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标志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大多数有识之士痛感中国的落后,提出了“民主(徳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口号,力主改革使中国强大起来。这种文化现象在人名系统中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一、西方文化对中国名文化的影响

    ①中国人取洋名成为时尚。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知识分子经常以“乔治、约瑟、玛丽”等为名字。曹禺的话剧《日出》有一个留学国外的阔少,“在国内叫张乔治,在国外叫乔治张”。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曾提到40年代体育界有符保罗、马约翰,学术界有洪煨莲(威廉)、赵萝蕤(罗廷),昆明西南联大有马宝莲、陈彼得等人。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先生,就为女儿取名“素斐”,来源于英文的“沙菲”一词。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布雷”二字,来源于英文的“面包”一词。

                  话剧《日出》中的张乔治(左一)

    ②《天演论》对中国的影响反映在人名中。 赫胥黎的《天演论》经过严复翻译介绍进中国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影响了一大批激进的、希望中国强大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因而就出现了李天择、张竞生之类的名字,也有竞雄(秋瑾)、竞存(陈炯明)之类的字。胡适先生原名胡嗣糜,也因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改名“适“,字“适之”。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

    二、汉族人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①传统姓名结构受到冲击。汉族人名传统的姓氏、名、字、号齐全的结构受到冲击,三、四十年代以后,名、字并存的现象已不多见,另取别号的做法也大为减少。

    ②姓氏观念的淡化。  历来所重视的姓氏已经淡化为一种符号,人们改姓、随母姓,甚至不要姓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曹禺(万家宝)本姓“万”,改姓为“曹”;鲁迅(周树人)本姓“周”,改从母姓“鲁”;老舍(舒庆春)本姓“舒”,笔名中没有了姓。

                               鲁迅,原名周树人

    ③姓氏结构的变化。第三种情况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妇女出嫁后在本姓前面再加上夫姓,如刘姓女嫁给王姓男为妻,被称为王刘某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在台湾、香港地区习以为常,如宋美龄就常被称为“蒋宋美龄”、原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在中国大陆也时有所见,如薄熙来的妻子“薄谷开来”。

         宋美龄的书法落款为“蒋宋美龄”

    三、人名系统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

    ①避讳制度消亡。 最引人注意的是,历时数千年之久的避讳制度被革除了。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给“重名分、进人伦”的封建避讳制度以很大的冲击。清末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时,还有人避其名讳,如担任过北洋政府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就一度改“仪”为“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避讳制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人对尊者长者之名的态度和方式也更进步了,同西方一样,他们的名字常被用来命名其他事物,以示纪念和尊重。最突出的是以孙中山的名字来命名城市、街道、学校。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广东还有中山市、中山大学。我们上海还有黄兴路、黄兴公园、鲁迅公园等。

                 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北京中山公园

    ②破除同姓不婚观念。“同姓不婚”是在社会人口较少的情况下,提高人口生理素质的一种措施,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加上几千年来的姓氏变异,汉族人历来讲究的“同姓不婚”的伦理观念已经成为旧习,同姓结婚的现象不胜枚举。姓氏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淡薄,这也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融中所产生的新变化。但是出于人口优生理念,“近亲结婚”仍然是禁止的,法律规定的“近亲”概念是“五服之内”,“本宗九族”,不出五服的近亲结婚会影响后代的素质,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生命科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人名结构和内涵的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l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