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美】和查尔斯·范多伦【美】,译者是郝明义和朱衣,出版社为商务印书局,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书中提到了读书的四种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强调了,良好的阅读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会读得越好。
在译序中,郝明义先生对这本书评价颇高,他是在44岁读到的这本书,他懊恼说:
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他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感触是:何其有幸。
写这样一本书,作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阅读?在第一章《阅读的活力和艺术》中作者写到,阅读的目标包括:1)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2)阅读就是学习。
①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习,同样地,对你以前不了接的事开始理解了,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在这两种学习之中,却有很重要的差异。如果用你记得住什么事情,和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来说明,就会比较容易明白。
②但是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是否书读的越多越好呢?囫囵吞枣地多读书,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吗?本末倒置。
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 Sophomores)。
如何破局?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区分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这种区分对阅读的本身,以及阅读与一般教育的关系都有很重大的影响。
读书时,阅读速度如何把握?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的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节约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头脑和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我们的头脑是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者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因此,主要的课题——所有的速度课程都需要认知这一点——就是要矫正许多人在阅读时会“逗留”,会“倒退”,因而使他们的速度慢下来的习惯。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了。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确实,关于如何进行阅读,怎样才算读过一本书,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拿到一本书,我一般会翻一下目录,然后就从头开始读了,并且大多数时候,是看得比较认真的。这样真的很花时间。事实上,如果读的书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里指改变固有认知,甚至于行为习惯的改变),那么读书的效果是甚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