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主张,倡导统治者与民休息、体察民生,效仿三代圣王,建设四海升平世界,实现先贤向往的“大同”。
但是,理想美好、现实残酷。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晚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传统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已经被打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开始蚕食周朝天下。发动不符合儒家仁义的战争,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孟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匡扶世道的责任。
孟子说:“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休养生息
孟子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按时稼穑,采取有弹性的农业政策,同时薄赋敛、体恤民生,尽量减少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在孟子的“乌托邦”里,鸡犬相宁、老幼有序,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社会风貌和谐稳定。他还给出了具体的安排示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概念,在当时的时代极为震撼。
在孟子的三层体系中,民众是基础,也最为宝贵,社稷江山是次于人民的,而传统里认为最高级的君主,在孟子的政治观里被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孟子的这套观念在历史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也被一些学者(甚至包括西方学者)认为是“民主论”的先声,是超越时代局限的智慧结晶。
孟子的治国方略是为当时的各国君王准备的,与诸侯们的见面也就是孟子的日常。
在《孟子》中,记录了孟子周游各国四处兜售自己治国方略的过程,孟子所见的王中,有三位最为引人注目: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的开篇,也是最为人熟知的片段之一。在这次会面中,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义利之辨”。
梁襄王是梁惠王之子。孟子对他的评价是“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这样的国王关心的自然不是百姓疾苦,而是如何争霸、谋求天下统一。
他问孟子,天下如何平定?孟子回答道,会统一。梁襄王问谁可以统一,孟子说不爱好杀人的君主才可以做到,比如古代的圣王周文王、周武王。但历史的走向似乎偏离了孟子的预言,战国之后由秦朝统一天下,秦最嗜武力。
齐宣王是孟子诸位“国王学员”中比较勤奋的一位,对孟子青睐有加。但在孟子眼中,齐宣王仍然不足以承担王者之业。在孟子批评他没有善政治国时,齐宣王做出的反应是“顾左右而言他。
我觉得孟子很有个性,他善于辩论,他文思纵横而且大义凛然,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
善哉《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