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之探

作者: 静迎 | 来源:发表于2023-04-16 23:15 被阅读0次

    石村

    陶然居,青青发了七张图片,说:“周末或者五一打算去这儿。我婆家对面的一个小村庄,都是石头垒成的。石头房子、石径……”

    陶姐说:“好古朴,有点羌寨的味道。可以写点散文,会很美。”

    青青说:“是个乘凉的好去处。”

    我见也不由地感叹:“好美的地方。”

    库老师亦叹:“好蓝的天,我把图片都保存了。”

    我心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便答:“我也是。”

    库老师:“这样的房子好扎实。”

    谈竹

    我们正聊着,汐暮悄然而至,直接抛出一个石头村的故事:“蓝天白云下,那片竹林,那瓦,那石头……石头村,有故事。好像在电视剧里看见过。”

    库老师有疑:“怎么看出就是竹子呢?”

    我说:“这个应该难不倒汐暮。”

    库老师再问:“你看出是竹子了吗?”

    汐暮给出了判断:“山背后有片竹林,和我家背后的一样,所以我想应该是。”

    于是我们便聊起竹子。

    汐暮说:“农村人一般都会种竹,可以编一些家用工具。竹还有其他用途,农村人讲适用。”

    “是的,不但实用,而且风景宜人。”我的眼前仿佛有一大片竹林下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时茉莉凭轻功飘然落下,说:“我喜欢竹林。”

    “同感,喜欢那通透的绿。”我回应茉莉。

    “我家是山沟沟,全是山,山路十八弯。”汐暮解释说。

    “出门就是风景,哪怕十八弯也不觉得辛苦。”转瞬间,我眼前又浮现了那一道道弯路上,汐暮正优雅地感悟着美好的生命。

    “师姐,在竹林里弹着古琴是啥感觉?”茉莉调皮地问道。

    “不会弹。”汐暮实言相告。

    我开玩笑道:“茉莉轻功起,去试试。”

    茉莉笑言:“师姐,我喜欢你的小花园。”

    “汐暮心里还有一座大花园。”在读书中获益的汐暮本就是一座智慧的花园了。

    格竹

    “竹林中写诗、弹琴的诗意和浪漫,可能明空老师和师母才能演绎。我这个粗人,只知道竹子的用途。”汐暮说。

    “新时代格竹也好。”我突然想起阳明先生。

    “格竹是啥?”茉莉俏皮地问道。

    “王阳明格竹失败,也许我们可以试试。”我说。

    库老师半晌没说话,原来一直在静观:“问题好像还是没解答。”

    “只知道皮毛,不敢多说,再说必错。”我有些紧张。

    这时汐暮给出解答:“格物致知,格柱子的理。《大学》讲到格物致知,王阳明格竹子,求其理,格了三天三夜,没格出来。”

    恰好我去百度求助回来,也带来了这样一段解释:“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20岁出头的时候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格竹。格,即推究,穷究之意。所谓格竹就是借着竹子,来推究宇宙万事万物的原理,甚至是圣人之理。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连续盯了七天竹子,最后盯得头晕眼花,还生了一场病,这件事就是格竹。”

    “原来是这样,”茉莉若有所思。

    “格怎么理解?”库老师继续探究。

    “格,探究事物的原理。格竹,去种竹。从表象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就如我们观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现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再延伸到生活中。”汐暮说。

    我又学来新知识:“格物的基本概念从三个层面总结:第一,从文字出发,‘格’同‘異(枝格、各異、分别)’,‘異’就是分别,在事物本身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它的相越来越多,在认识这个事物的时候要与之相应,也要多加分别。第二,‘格’是‘至’,就是抵达、穷究的意思,这也是朱子的理解。第三,‘格’是‘正’,‘正’就是‘格除’,格除不正的最后归正,就是为善去恶。”

    “月满盈亏,物状则老。可能就是格月亮和事物而后的知。”汐暮继续沉浸在“格”中。

    “有道理,我想‘格竹’,也就是透过竹子认识事物背后的道理,指导人生吧。”我静静地品着汐暮的理解。

    “自己探究到了事物的原理,并运用于生活实践,得出真知,就是‘致知’,自己的真知。”汐暮的悟渐行渐深。

    “以前一直读不懂‘格物致知’,居然在这里懂了!”茉莉恍然大悟。

    “格自己也行。”浅简来了,话题继续延展。

    “如今的‘格竹’都是我们的理解和想法,跟阳明先生大抵都不相同。这是我们的视角。但是探究真理,作用现实人生,总是相同的。”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然后回应浅简,“是的,格什么都行,都是探索。”

    “变的是思想,不变的是和,是融。”浅简道。

    “万变不离其宗。”我的脑海里一跃而出这样的一句话。

    “月亮满了就缺,缺了又会圆。观月亮之规律,发现人生的规律,任何一件事情到达顶峰,满了,就开始亏。以启发我们,做人要谦卑,不要骄傲自满。只有永远不满,才能一直不‘老’而亏。保持空杯心态。”原来汐暮是在“格月”啊。

    她又说:“阳明先生‘心即理’。一切在心上求,以良知出发。‘格物致知’层次有高低,我理解的是最低层。”

    “道理和规律正是在不断的探究中渐渐明晰。”我也逐渐明了。

    “懂,可能我们一般最开始都只是明白点字面意思。其背后真正的意义,要自己实践后,有所悟后的知,才能更懂一点。不断深入,不断懂。”汐暮再解释。

    “好像懂了又好像差一点点意思。犹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穷也。”浅简又提升到新高度。

    “不畏难,探究的就是光明。日日更新学识,不断成长,生命的程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如同大海的浪花,翻滚着不一样的姿势,待复归宁静,融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此刻我的内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人的学习永无止境,日日自新。一句话每个阶段领悟到的都不一样,随着我们内心智慧的增长,‘日日新’之意也会随着深入,即‘又日新’。学问之道,无穷也。”汐暮的话题回到“学问之道”。

    学问

    “这也是学习特有的快乐吧。因为学习而快乐,就能不断的‘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无穷。”我紧跟大家的思路来到了学问上。

    “某天,就如水与水相遇了,我们不用再寻找,因为我们已成为了他。”浅简托腮深思。

    “浪花本是大海。”汐暮的目光越发深邃,“浪花,是我们的妄心,妄念。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它是真实的,被一些妄念吓住,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些念头而已。”

    “嗯,我还没看到那朵浪。”浅简似有困惑。

    “是啊,仿佛迷路的孩子,找到大海就像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然后就安静了,安于做海。”我又想到了海的辽阔和宽广。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它是真实的,被一些妄念吓住,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些念头而已。”汐暮再解释。

    “我理解成,浪花至少与海有关系。我还够级别。”浅简的困惑更重了。

    汐暮望着浅简,笑言:“念头,就像浪花,很快会平静,平静后,也就是大海之水,我们的真心。浪花本是大海之水,本和大海有关系。您的理解没有错。”

    话题至此,暂时终止。一番讨论中,有的问题渐渐明晰,有的问题依然困惑。

    雪漠老师说浪花生生灭灭,最终都不复存在,即是妄心妄念都不会永久,只有真心如朗月当空。其实看问题,有多种视角,映入眼帘的各不相同。比如看杨桃,正面就是椭圆形,侧面就是五角星。无所谓对错,大海里的浪花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浪花使大海有另一种视角,格外美丽。妄心也好,妄念也罢,是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可割舍。有念头证明生命在运动,观照念头,不放大,无执念,念头就像浪花一样,一浪覆盖一浪,直到海面(人生)渐渐平静。

    心海静了,就只剩下智慧如涌泉。最终依然要归到心。修心则行正,行正则泰然。

    真相

    最终关于”格物致知“,明空老师说:“通过自己内心各种现象的深入观照,洞察和体悟其更深的真相、真性,从而达到对自己生命真相的觉悟,获得一种不被生命表面现象所欺骗的智慧。在这种智慧中,可以直观地体会到生命本自自由、本自安详、本自光明的真相,训练自己始终安住在这种智慧中,以这种智慧去生活,慢慢地就会与这种智慧全一,成为这种智慧本身。”

    这恰恰就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之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mq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