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养殖的格局
生猪产业链条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上游的原料(饲料、兽药)供应环节、中游的生猪繁育环节以及下游的屠宰加工消费环节。根据协会数据测算,2016 年,三个环节总产值超过 3 万亿元,其中,繁育环节占比 45%左右,达到 1.4 万亿元左右。
但是万亿规模的市场市场的结构却是相当的不健康。根据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 年,规模场(年出栏生猪 500 头(含)+)出栏量占比43.30%,我国生猪养殖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场出栏占比看,2008-17 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出栏比例由 27.28%提升至 43.30%,年均提升 17.8 个百分点,规模程度虽有提升, 但我国生猪养殖整体仍然以散养为主。养殖集中度看,2017 年,我国生猪养殖企业 CR5 为 5.32%,对比美国(CR5)38.11%,我国生猪养殖企业集中度仍较低。
行业格局变化的趋势
每轮猪价周期是落后产能淘汰周期,优胜劣汰自然法则驱动着行业规模程度提升。(一般 讲,规模程度越高,其管理越精细,养殖理念越先进,相应地成本控制能力也较强,而成 本控制是养殖企业穿周期成长的法宝)以上一轮周期为例,根据畜牧业协会统计,规模场 出栏比重由周期开始前(2009 年)的 30%左右提升至周期结束(2014 年)的 40%左右。
2014 年中,本轮周期启动,较前几轮周期,政策加持加速生猪养殖规模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生猪环保政策的推行。2016 年开始,养殖业环保呈高压态势,环保禁养力度空前,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 20+省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同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生猪存栏 3600 万头(减少产能主要以规模程度不高的养殖场(户)为主),
尤其是浙江等禁养大省,由于禁养,浙江全省生猪存栏量由 2013 年的 1288 万头下降到17 年的 548 万头,降幅 57.45%,同期出栏量也由 1895 万头下降到 1033 万头,降幅 45.49%。
2017年,环保禁养从南方地区向外辐射,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全年因环保政策导致我国生猪存栏减少 2000 万头左右,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 4.9 万个,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21.3 万个。进入 2018 年,环保督查“回头看”,养殖仍是重点督查领域。我们认为,环保政策的持续在加速产能(主要是相对落后产能)淘汰的同时,也 加大了生猪养殖的进入门槛,有助于加速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的提升。
此外,今年 8 月份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现以来,农业农村部已经要求全国禁止泔水猪(利用饭店、宾馆、餐厅、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饲喂的猪,饲喂成本低,但这些餐厨剩饭剩菜和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饲喂会造成猪发病率高等问题,比正常饲养的猪高 30%-50%)。
根据我们草根了解,目前国内产能中泔水猪养殖比例大概 5-10%,按照 17 年生猪出栏数据,对应泔水猪年出栏量 3400-6800 万头。我们认为,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将有大量低端养殖产能退出。
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还有持续进行的城镇化进程也是生猪养殖业集中度提升的促进因素,可以确定的是,集中度提升目前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的问题只是集中度提升快慢的问题。集中度提升的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环境政策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型猪场的扩张速度。
笔者小时候老家都是自主养猪,部分供给自身需求,部分拿到市场贩卖,现在已经不自己养猪了,平时主要在市场购买猪肉,连过年杀年猪都是向附近较大型的养殖场购买整头生猪。但是目前在广西区域,还未见全国TOP5的生猪养殖企业贩卖的猪肉。由此可以推测,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致路径为,在TOP5产能辐射范围内的地区,集中度由散养直接像TOP5集中,而在TOP5产能辐射范围外的地区,集中度则是由散养向附近较大的养殖场集中。这里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在TOP5产能辐射到未拓展业务的区域之前,当地的养殖场成长成另一个巨头,因为深耕该区域,形成了很深的护城河,牢牢的把握住该区域的市场份额。第二中可能是,在超大型猪企进入该区域前,当地的养猪企业未能提高自身的护城河和竞争力,在接管了当地散养户的市场份额之后未能更进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在TOP5猪企战略进军该区域时,或收购或另起炉灶,这部分市场份额很容易被抢夺,那么之前接管散养的市场份额只是替超大型猪场暂为接管而已。据笔者了解,较大养猪场虽然格局上,经营上较散养户更为优秀,但是对比大型猪企并没有优势,甚至在饲养的科学性上,成本控制上还有致命的缺陷,一般都是自有资金投入,并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取得资金用于扩张。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会比较高。所以,在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会是有整套科学养殖体系,成本控制能力强,有融资渠道的猪企。
猪周期与生猪养殖企业的关系
猪周期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盈利和亏损两个阶段,当猪价高于盈亏平衡点的猪价时,养猪是赚钱的。蚂蚱肉也是肉,尤其是在国内主要是农户进行散养,农户的散养并不会在乎养猪的毛利率,对养殖生猪的投资回报率不敏感,因为大多数农户,除了养猪外其实并没有其他更高效的创收方式,既然没得选,那么如果养猪能够赚钱,即使赚得很少,很多农户也会继续的养下去。
因此在这个阶段散养是比较难以退出市场,在这个时期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会相对稳定,这是一个整个养猪业一起分蛋糕的时期。当猪低于盈亏平衡点的猪价时,养猪是亏钱的,对于散养的农户来说辛苦的付出不仅不赚钱还让自己亏损,自然会放弃养猪另谋出路,而当他们在其他领域投入了资源找到比养猪跟稳定的收入来源之后,自然也倾向于在猪价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至上后不会再投入资源来重新进行生猪养殖了。
但是,尽管猪价低于养殖生猪的盈亏平衡点,但是猪肉的需求还是相对稳定的,这个时候,原来由散养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转移到在亏损期仍在坚持的猪企。所以当猪周期下行的时候,正是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提高的时期。
什么样的企业是受猪周期下行影响最小的?
前文提到盈亏平衡点指的是行业平均盈亏平衡点,也就是说,目前行业有的企业的养殖成本会比较高,有的企业成本会比较低。因此成本控制是养猪企业的核心要义,成本控制能力也是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猪价波动的难预知性与养殖生产的相对连续性,养殖从业者很难完全准确地通过预测生猪价格来安排生产节奏,这也 就造成了成本控制不好的企业(落后产能)比较容易在周期的波动中被淘汰。
目前,国内 生猪养殖成本控制能力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为代表,也是两种养殖模式(自繁自养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典范。不考虑三项费用,2017 年,牧原股份商品猪(出栏均重 114.87 公斤)养殖成本 10.22 元/公斤,同期,温氏股份商品猪(出栏均重 118.48kg)养殖成本10.95 元/公斤。不考虑资源禀赋(主要表现在饲料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两家公司养殖成本差异主要(差额在 0.5 元/公斤以上)体现在折旧、委托养殖费、防疫费用以及其他费用上,这主要与两家公司养殖模式不同相关。
横向参照比较发达的美国生猪养殖业看,我国优势产能的养殖成本仍有向下空间。根据USDA 统计数据,2017 年,美国养殖业平均养殖成本(不考虑三项费用)7.74 元/公斤, 具体看,占比最大的两个项目是饲料成本和折旧,合计占比 80%左右。国内看,以牧原股份为例,2017 年,两项成本合计占比 67.51%,且主要由饲料成本贡献,这主要由两国饲料原料禀赋有关。长期看养殖成本(不含三费)“两降一升”,“降项”主要依赖原料以及防疫费用(国内疫病环境的整体改善),“升项”主要是折旧费用(产能扩张),整体仍有 20%左右下降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