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囫囵吞枣地看过一些心理心灵类书籍,可是给我的印象不太好,来来回回讲的意思都差不多,新意寥寥,所以懒得再翻。不过开卷有益,有一点我很认同:你眼中的世界是内在心理的投射。这观点似乎挺唯心的,但也并不是不科学。“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到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Epictetus。”扉页上的这句话吸引了我。我认为读心理疏导类的书籍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与自身心境来看,根据书中的方法引导自己,不然也就是读了一遍书而已——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想一想:真的去做了吗?
书中提到,80%的苦难都是自找的。先把这些数字比例放一边,确实有很多人钻牛角尖,凡事都要求个(好)结果反而因此困死了自己。有这些时间精力执着于“非理性信念”,倒不如跳出舒适区进行“有意义的受苦”。对于我来说,后面一点很难,但至少可以先努力转变“非理性信念”——这就是本书所要引导读者的内容。
刚开始看本书时,觉得有些腻味,这是因为自身经历尚浅,还并未遇到书中阐述的一些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有相关的心境和同理心。但我也确实得到一些启示:
1.关于“固着”思想。谁都想越来越好,所以就更加在乎成败,这样的“固着”思想反而拖慢了脚步。有时,更应该随性一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天职”,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当你还未找到自己的“天职”时,从“公开的我”、“盲目的我”、“隐藏的我”还有“潜在的我”这四个方面想一想,多敲敲不同的“窗”,进行自我探索。
3.“你的内心必须一片混乱,始能诞生一颗舞动的星——尼采。”感到绝望时不要恐慌害怕,专注于内在需要,探知绝望所带给你的讯息,帮助自己“重生”。另外,还应经常勘探内心的“冰山”。
4.珍惜所有,常怀感恩之心,反思所有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事。
5.“大场面也许可以看出性格,然而是小事件在培养性格。”同样,大事件也可以化整为零来解决。
6.想说服一个人时,要从对方的利益或立场出发。
7.反省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错误。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小我就总在一个地方摔倒,并不是明知故犯,而是根本不明白错在哪里,所以反省更加重要了!
8.“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我认为,对于所有经验都应辩证地去看,最后在实践中鉴别其真伪。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真正的经验,就是不迷信所谓的经验。”
9.自己“内心戏”不要那么足。我是属于“内心戏”很足的人,都能给自己当编导了…平时自娱自乐还好,但总把事情想得无比困难打退堂鼓或是陷入“玻璃天花板效应”,这样的负面情绪一定要排除,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情绪觉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总是“一厢情愿”,要勇于冲破“枷锁”。
10.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种认知可能有些不尽人情,但却有利于自身与他人成长。另外要懂得从意义层面解读问题。
以上,是本人在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作者魏棻卿在书中明确表示,每人都应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她在书中所写的东西大家也应辩证地看待。这样的写作态度应该得到赞赏!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不管想什么说什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谢谢! 本文版权归 仙人掌类紫罗兰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