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學於我,何為?

文學於我,何為?

作者: 雨中葳蕤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17:44 被阅读0次

    文學於我,何為?

    ——第一次直播课心得

    华政文伯书院 王雨葳

    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诸多不同,中西方对文学造诣之追求大相径庭。通过参与线上课程,第一次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美刺”传统,因此也联想到“美刺”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口号“为了艺术而艺术”之间在文学领域的差异。

    文学的意义在于何处?文学是手段还是目的?这些问题论说或许莫衷一是。笔者将从“美刺”含义与中国古代文学显著特点出发,浅谈自己眼中文学的所追所求,联系西方唯美主义核心进行思考。

    “美刺”,即歌颂与讽刺,又或是审美与功利,美辅助刺,使之文理通达;刺深化美,联系现实,强化涵义。既美且刺,是文人借诗歌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情绪的方法,从而可视之为达到诗人目的的工具,“美刺”离不开现实与时事,因此此类文学作品往往不以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尤其关注对时事针砭的力度与自身批判等情感的抒发。所以“美刺”依我看来应归入文学功利性的一类,它是完善文学作品的手段,这样的文学作品又时常是文人刻画现实、表白情感的工具,其宗旨不单纯为了美、为了文学成就,而在历史价值、政治功能上有更多的考察与思考空间。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刺”传统折射文人思想,其中不乏对诗句的打磨和对美的追求,但其功利目的即针砭时事、望于荣涂或者指责批判等,毋庸置疑,是更直接的目的。

    因此,谈及中国古代文学,便能联想到该文学环境对其政教功能的强调,赋予了文学针砭时事、批判社会的合法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内在矛盾始终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变化进程中,在颇多历史阶段里呈现出历史价值取代文学价值,政治功能取代审美功能的特征。

    然而美时常是刺的前提,文笔独特出彩及行文流畅等“美”的表现对“刺”起到了丰富和加工的作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人,多以作品之“美”得以留名千古,若无美为先,则与愤世嫉俗的村夫俗子有何差异?《山海经》《庄子·盗跖》等富有浓厚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枚乘《七发》等华丽的、夸饰的、演变为铺张扬厉宫廷文学的汉代辞赋,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及此后黑暗压抑政治下的正始文学,刘宋时期之“元嘉三大家”,清丽、质朴的南北朝民歌与散文,隋唐五代黄金时代推陈出新、现实与浪漫结合的诗歌,昂扬豪放或绮靡婉约的宋词,《单刀会》等表达反压迫意志的元杂剧及《拜月亭》等纡徐绵邈的南戏,结构庞大且细致、刻画腐朽社会的明清小说……漫长历史上诞生无数文人墨客和优秀作品,虽然其中不乏反映刻画现实、批判社会的作品,但纵览文学海洋,不论是否针砭时事出色的作品无不以美为基础,又或者说,诗歌的审美意义比功利作用更具有普遍性,也被更广泛地认可。所以我们不妨说文学先是审美的,再是功利的;先是个人的,再是社会的。

    美刺审美与功利兼具,从总体上看审美始终处在文学欣赏的第一顺位,因而也存在只有审美而无功利的文学作品。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坛,掀起一阵以英法为运动中心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不等价于饱含个人情感、激昂动人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探求词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联系,作家、艺术家们呼吁支持“L’art pour l’art(为了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官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注重追求纯粹的美与艺术,王尔德、济慈、雪莱和戈蒂埃等诸多文豪也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唯美主义的魅力。毫无疑问,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文学、音乐、绘画等的价值认识强调审美忽视功利,与我国古代传统的、极具普遍性的“美刺”思想相异。“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和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而且完全按照艺术自己的种种路线向前发展。”这与我国古代所流行的文学作品的主旨出现明显的差异,二者各有偏爱、各有滋味,也各有成就。

    即使在当下,各色文学在包容性强大的社会环境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仍确信审美是文学的基调,于我而言,文学是展现美的方式,文学理应追求美,表达情感、阐明政见、批判社会等皆为之次。当然,我也认为虽个人应追求审美高于功利,但社会主流文风也不宜浮于虚言幻想,适当的功利或实用性能够发挥传达信息和情感、教授知识等作用,这些功能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个人的文学追求与社会的文学效用中探寻平衡点,发现审美与功利相互影响的弹性与空间。

    以上是我在第一堂直播课中引发的思考、联想和个人对文学的看法,本人才疏学浅,若有差池,还望老师指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學於我,何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rt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