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复盘
“用”比“学”重要;“做”比“想”重要;边做边想,比单纯想想不知道好多少倍 —— 都走到现在了,你有哪些事情,长期只处于“想想而已”的阶段,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慎重思考”呢?你忘了一件事儿:很多时候,不开始行动,是不可能产生足够慎重的思考的。
二、自己的思考
写作,留言,读书,总结……
很多事情长期只是出于想想而已!
比如写作。
怕重复上次写公众号的覆辙,写个上十次就写不下去了,或者说胡编乱造,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近在简书上写作,日更了9天,今天是第十天,准备把留言的心得放上去,不也是一种写作吗?好像没那么难。
比如留言。
读这个专栏,只字不差的阅读是第一步,留言应该算第二步了,在践行的路上,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想想而已,如果我能只字不差,认认真真的读文章,第一步(左脚还是右脚)其实已经迈出了;第二步(右脚或是左脚),就是留个言,理论上,应该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写了,就是真的迈出去了。
走路的时候,左脚还是右脚,你会去思考吗。站直了,走就是了。
比如读书,怎么办?
放下手机,找个安静的地方,时间充裕,每天看和三四个小时,时间紧张,看个半小时一小时的,也行。
书选好了,一本一本往下读,边读边写感受也行,读完再写也行。总之,不要在读万卷书之前,过分纠结要不要读,怎么读?进而导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比如总结,要不要总结,怎么总结?
先说结论,总结自然是要的,现在人说“碎片化阅读”,其实就是想用这个概念麻醉自己——不用去总结,我只是碎片化阅读而已。
可是我们从小的到大读书,不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嘛。也没有人说“碎片化阅读”呀!我们不是还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照样有系统的的知识提升吗?
所以,应该说根本没有“碎片化阅读”这个词,这是一个害人不浅的概念,一个迎合了沉溺于刷手机者的概念,一个迎合了娱乐至死社会的概念……。
可以反问一句:我们的读书目的是什么?是碎片化的吗?
如果不知道怎么去总结。试着把你喜欢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做好总结,这些可以是开始的第一步。
比如说,工作总结,以前我们是不是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呢?还是在总结中不断迭代,直至突破创新呢?
比如,美食总结,生活其实可以更美好!昨天晚上,我妈在窝窝头里面放一点打碎的红枣干片,发现做出来的窝窝头好吃多了,这不也是一种思考总结和践行出来的结果吗。昨晚跟她一起总结了下,顺便给她几个大大的赞,老人家脸上的笑容一直很灿烂,相信以后会做的更好!
读书,思考,总结,践行,写作,一步一步做下去,不断积跬步。
虽不一定能至千里,但是总有一天,十里、百里还是能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