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些想忘记的时刻,如失恋了想来杯“忘情水”,却不断在生活中触景伤情暗自啜泣;也有在大众面前出糗的时刻,那难堪的场面恨不得一巴掌将自己拍失忆,却越容易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如幽灵般挥之不去。我们越想逃离某些记忆,它们却穷追不舍,紧紧拽住我们,拖入痛苦记忆的深渊。为什么想摆脱记忆那么难呢?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产生的回响可以理解,为什么想忘也有回响呢?
曾有本很火的书《秘密》,讲向宇宙发射正面的频率来许愿,不说“我不要……”(我不要单身),而是说“我要美好的伴侣。”提到宇宙只会接受信息中描述的事物,不能区分要还是不要。你许愿了“我不要单身”,结果大宇宙只接收到了“单身”这个词,于是你就注定孤独一生。
这种说法听上去很灵性很玄乎,有没有道理呢?与其是许愿,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暗示。而我们对自己的暗示,越不想做什么,就越会去做什么。念念不想,必有回响。
心理学上有则“不要想白熊”的故事。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被哥哥要求待在角落,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来,结果,小托尔斯泰一天都为满脑子的白熊苦恼。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Wegner用类似的实验证明,“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像回飞镖一样“嗖”地飞回来了”,Daniel Wegner称之为“讽刺性反弹”,他认为这跟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
我们要“不去想”某件人事物,大脑得有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这个指令。一部分负责操作,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儿引开;另一部分则寻找证明,监控你没有去想!当“操作”不能平衡“监控”时,自动运行的“监控”在叫你“不想白熊,不想白熊”,同时满脑子提示的是“白熊。”同理,当你因失眠而焦虑,越想睡越睡不着也是因为你满脑子都是指示自己“失眠!失眠!”
人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对它说“不”,这种想法就越可能回到意识中。
电影《盗梦空间》的情节,主角被委托潜入大集团继承人的梦境,植入一个想法解散其父的产业。主角对委托人说不行,无法植入否定的想法,因为否定的想法“我不要继承父亲的公司”,大脑会接受的是“我不要”后面的内容。你越“不要”,其实强化的是“要”。于是主角将这个否定的观念转换成“我要创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并通过在梦境中继承人与父亲的和解来强化观念、达到目的。
只有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与情绪时,它们才能真正的走开。即允许自己去想,不控制那些“不”的念头,将你把压抑的想象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听起来有点奇怪,“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当你想摆脱头脑中的某个念头时,记住想法与情绪似水流,你的关注如同石子掀起了涟漪,阻碍了流动。观察、面对、接纳,不与之对抗,不刻意逃离,它们终会静静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