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步的孩子跌倒擦伤了手肘,痛得哇哇大哭;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新买的玩具被摔坏了,苦闷了一天;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被同学欺负,担惊受怕……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负面情绪不期而遇,强烈的情绪和身体感觉充斥着孩子的右脑。
怎么办?把地打骂一顿?再买一个玩具?还是替孩子出头?
都不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左脑运转起来,让孩子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怎么做?
我认识的一位咨询师妈妈,她的儿子小铭8岁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但很吓人的自行车事故,后来他一想到要骑自行车就会觉得紧张。为了帮助儿子,这位妈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小铭回答。
妈妈:记得你摔倒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吗?
小铭:过马路的时候我正看着你,没注意到路边的栅栏。
妈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小铭:车轮一下子被卡住了,自行车压在了我身上。
妈妈:太可怕了,对不对?
小铭:是的,我倒在了地上,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妈妈:当时,你一定吓坏了吧。你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就这样,这位妈妈帮助儿子详细讲述了整个经历。
最后,他们一起讨论这次事件是怎么解决的:小铭摔倒后哭了,妈妈温柔地安慰他,给他贴上创可贴,后来又一起去修理了自行车。还提出今后要小心提防路上的障碍物,过马路时要注意来往车辆。这让小铭很快摆脱了类似事件的无助感和负面情绪。
整个过程中,妈妈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作为一个情节的推动者,帮助儿子回忆事件中的细节和感受。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帮助儿子让左右脑共同工作,以让他理解发生的事情。
当他详细述说整个事件经过以及他的内心感觉的时候,他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近似以旁观者的角度解读整个过程,剥离情绪,从而抚平痛苦。
我们普通人,如何引导孩子复述故事?
首先,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出经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强迫他们说出来只会适得其反。
也可以温柔地鼓励他们,开个头,请他们来补充细节;如果他们不感兴趣,要给他们时间,以后再谈。
其次,要选择你和孩子都有好心情的时机。比起坐下来面对面地请孩子分享心情,一边干别的事情一边跟孩子谈话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搭积木、玩卡片或者骑车的时候,孩子更愿意分享和讨论。
最后,如果孩子仍不想讨论的话,还可以采取让他把这件事画出来或者写下来的办法。如果感觉他不愿意跟你谈,就鼓励他跟别人谈。
为什么非得要让孩子复述经历呢?
因为为了把事件复述得合乎情理,左脑必须用词语和逻辑把事件整理好,右脑则致力于处理身体感觉、原始情绪和个人记忆,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完整的图景,传达自己的体验。左右脑一起工作就会治愈我们的痛苦经历。
一旦孩子学会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使他们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感情。
这就是讲故事的作用: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也是写日记和讲述艰苦经历强大的治愈作用背后的科学道理。
结语:一旦我们可以说出恐怖或痛苦的经历或者用文字表达并接受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恐怖和令人痛苦。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这个方法任何人都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