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营期,参加营地的营员首先要学会自己制作食物,第一个挑战是制作果冻。
Mark第一个提出问题:老师,这个果冻是怎么做呀?
我说:“你们讨论决定吧,尝试一下,肯定能办到的。”
2分钟后,Mark又问到:“老师,这个糖要放多少?我们要做什么口味的呢?这样搅拌对嘛?”
我接着回答:“不如问问你的小伙伴们,你们决定就好。”
Mark没有再问我问问题,而是转身跑去小伙伴身边一起动手协作做起来。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没有真正的教孩子做事,对吗?
其实,比起老师一点一点去指导他们,伙伴之间的协作过程更加重要。
即使这个过程可能并不完美:有的营员可能话很多,喜欢指导大家;有的营员不说话,参与的比较少;有些营员的声音可能被其他人盖过了......还有很多很多的其他的情况可能发生。、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要到了一定年龄才会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并非如此,我曾经带领过幼儿园的孩子外出郊游,你猜他们如何做决定?
这些4、5岁的孩子,讨论去湖边还是森林,大家还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用了一个上午作出决定。
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声音,并且适当作出让步。这些不也是人生吗?
我从不会阻止对话和讨论的发生,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够无时无刻指导他们,也不可能按照模板一样的计划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动态变化的人生。营员们都需要跟伙伴相处,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位置。这中间一定有碰撞,但是这个过程就是最重要的成长。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假设营员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有营员受到冷落,你也不会介入吗?
“假设营员因为其他人太强势被冷落在一边,我会介入。我会先询问被冷落的人,他的感受和想法。接着询问其他营员,是否发现有人被冷落。当你们知道有人没有参与团队活动,你们现在的感受和愿意作出的行动。总的来说,我会介入,但依然是引导和启发为主。”
营地分组向来是件难事,Flower因为没有跟姐姐和妹妹分到一组而很懊恼,提高嗓门问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跟熟悉的人一起?为什么?
所有分好组的营员都望着她,她的姐姐也催促她了:“你看所有人都在看你,你就过去吧,每次都拖时间。”我站了起来,问Flower:你想和姐姐妹妹一组吗?她没有回答。
我接着说:“如果你不能说出想法,那就先按规定的组别来,你加入另外一组。”
她同意了。
后来的营地活动进行的很顺利,Flower实习上是表现最认真的。
回到分组时的情况,Flower为什么一直疑问:为什么要这么分组?因为他不理解分组背后的原因。虽然老师在分组一开始的时候说明了原因,分组是按照混龄的原则进行,但Flower在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持续疑问。
当营员没有理解原因,他们自然不会听老师的指令。
这个场景也跟我们的生活很像,老师或家长习惯会给孩子一个指令:嘿,往边上走,有车。把房间收拾一下。不要玩手机!
但我会把这些指令都换一种表达,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位营员没有注意到身后有车,我先把他护着躲过车辆,然后跟她聊这件事:
我:“你刚注意到身后有车吗?”
孩子:“没有啊”
我:“那你刚刚在看什么吗?”
孩子:“我在路边的商店。”
我:我们现在走的道路也会有车经过,如果车过来撞到你,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孩子:我会进医院吗?
我:是的,而且你也不能再吃到好吃的。
孩子(表情有些难过):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注意车辆。
我:在这样的道路上,首先我们要学会走路边......然后......
经过这些对话,营员才真的明白为什么家长老是叫她往边上走,她自己开始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才能够学会保护自己。
有些时候,营员其实能懂道理,但是还是不改行为,该怎么办?比如营员想要玩手机。
那就说明营员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口头表示懂了。老师可以不用讲道理,尝试用一些体验式的游戏或者实践解决。具体到玩手机,营员想要玩手机一般是在营地里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想要寻求一种绝对安全的环境。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找出营员的心结,而不是止步于手机上。
在营地里一定有的设置:留言板。
一般的设计思路是:
1.我们需要有个留言板
2.为什么需要它:因为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留下不舍的话语。
3.执行
这样的思路会忽略两件事:排除了其他可能,没有从营员角度考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设计项目的时候,尝试问三个问题:Why、How、What.
Why:希望营员留下美好的回忆
How:文字、影像
What:明信片、摄影、营员去照下印象深刻的五个地方。
这也可以用于营员的心理分析,就像上一部分提到的女生的例子。
Why(原因):营员觉得不公平,没有跟熟悉的人在一组。
How:(怎么表达):语言
What(事实):不断的问“为什么”
这其实也是引导孩子,不断地问他们为什么,让他们思考其中原因的一种方式。
这和老师嘱咐我们要认真对待作业是一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