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部小说,没错,这是一部小说。我一直想写一篇感悟。因为它太真实,真实得让人想落泪。反复重刷,难以平复心中那股劲。就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却不敢轻易写,脑海里没有清晰的构思,怕不能完整表达。
作者是麻醉医生,写的是医院麻醉科的故事。其中有大量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了“麻醉医生”这个职业,知道了他们的工作是怎么样的,消除了以前对麻醉医生的误解,以为他们就是“打一针”结束。
第一次看电子版,只觉得:真实,专业,没有霸总人设,没有狗血剧情,难得!
第二次认真看电子版,想着:如果身边有这样的医生,这样纯粹的奔跑者该多好。
实体书(书名《我想住在你心上》)出版后,买了,仔细翻阅,发现:这本书诠释了太多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医患情,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先说亲情:男主年少时顽劣,放纵自己让母亲担心难过。母亲在面对丈夫出轨,为了财产算计自己时,却没有在男主面前说过他父亲的一句不是,痛苦过,失望过,却努力调整心情,依然细心照顾儿子。因为父亲掩饰得太好,男主刚开始不知真相,不理解母亲,只觉得母亲管教自己太严,而父亲更加温和,他也更崇拜父亲。在母亲查出患病又得知父亲出轨真相后,渐渐开始理解母亲。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从未埋怨过前夫,只是告诫儿子好好长大,不许走歪了。男主也跟母亲说,您再坚持坚持,怎么也得看着儿子兑现诺言。母亲答应了儿子不放弃治疗。
母亲临终时已经熬得不成人形了,抢救了几次,最后所有仪器都撤下来了,母亲放心不下儿子,还紧紧抓着他的手。男主对母亲说,您说的话儿子记住了,实在难受您就走吧。母亲这才松开手。
母亲临终前唯一牵挂的是儿子今后的人生,而男主在今后的岁月里一直努力践行对母亲的承诺。
之后男主成为了一个不知疲倦的奔跑者,四季都与他无关。他决定学习麻醉,学习癌痛治疗。因为他亲眼看到母亲被癌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他说临床上的每一个癌痛患者都是母亲落在他心头的投影。
十二年踽踽独行,终于铺陈到位,将疼痛病房的设立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癌痛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书里有句话,也是麻醉医生中流传最广的名言:我希望我的每一位病人安稳睡去,安全醒来。
母亲去世后,一直是母亲同事顾姓一家照顾他。他们将男主视如己出,给了他亲情的温暖。
印象最深的是,顾伯伯担心女主的父母对男主不满意,悄悄找女主谈话,并告诉女主:“他不是一个人,如果需要两家家长见面,我们就是他的爸爸妈妈。他母亲去世时受了很多的苦,这跟他执意研究癌痛有很大关系。至于其他的,我想把主动权交给他,让他自己告诉你。”
女主很感动,她感受到顾家人对男主的尊重,这是长辈对晚辈最善意的爱护。
女主的回答我很喜欢:“您说的话,我会转告父母,他们会为他有您这样的长辈感到欣慰。”
而男主,也将顾家人视为亲人,当顾伯伯突发心梗时半夜背着他上医院,在顾伯伯手术时担任主麻医生却紧张不已。虽然并未表露,却在走出手术间时换下了汗湿的无菌服。
再说爱情:这是一部言情小说,这里的爱情很真实,很温暖。
男女主还没在一起时,一起参加麻醉年会。飞机上,男主叫女主帮他拿着电脑,电脑被其他乘客的热巧克力泼到了。女主擦拭之后发现依然有印记。当晚得知男主跟美国癌痛专家约好讨论课题,女主想起那个印记,不放心。在电话打不通之后跑到男主房间,提醒他检查电脑里的资料。
当时女主心里是这么想的: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对癌痛如此执着,只知道他的这份执着不该被辜负。
也许因为这件事,让男主对女主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明明不关她的事,却跑得那么急。不是想讨好他,只是真诚地希望他的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男主人才选拔赛得了冠军,将出国交流一年。这时得知癌痛下乡试点时间与出国交流时间冲突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出国机会,选择下乡试点。
女主刚得知时有些难以接受,毕竟比赛竞争那么激烈,就这么放弃了大好机会。
虽然难以接受,但却努力理解男主的心情。而男主知道女主不能完全理解他想做这件事的强烈愿望,却努力地向女主解释,希望得到她的理解。
他说了一句:“这件事我想做很久了。”
女主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执着。
当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不理解这件事,跑来责问他时,女主认为虽然男主嘴上不说,却是重情义的,努力帮他说服朋友们,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她知道这对男主很重要。
后来那些朋友跟女主说:“谢谢你,如果换作别的女孩,可能早就跟他大吵大闹了。”
女主说:“也谢谢你们,一直在他身边。”
当女主因为同学的嫉妒而难过时,男主对她说:“往前走啊,一个人得知道自己是谁。当你走在前面了,就听不到这些弱小的声音了。”
这段话我很喜欢。
母亲的去世让男主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一直背负着太多东西。所有人都希望男主有朝一日能够放下。女主也是这么希望的。可看着男主与归国的父亲的矛盾冲突时,女主对男主说:“想放下就放下,想拧着就拧着。我爱上的就是拧着的你,怎么样我都爱你。”
她知道男主会为了她试着放下,但是这个过程何其艰难,也许只有男主能够体会。如果放下对他来说如此艰难和苦涩,为什么不让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也许时机到了,自然就放下了。可能现在还不是时候吧?
真的,男主女主都是很清醒理智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每一步都很纯粹,很坚定,很踏实。
这是我喜欢的状态。
至于友情:上文有提到。那些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都知道男主家发生的事,虽然难以接受他放弃大好机会,却也知道:这件事是一个结,如果拧在心里不解开,就算他今后当上了院长甚至校长又如何?依然没意思。不如就让他在这次癌痛试点中去试着放下一些东西吧!
很显然,朋友们是理解他的。虽然嘴上骂他,心里是支持他的。
这样的友谊值得珍视。
到了师生情:男主在母亲去世后立志学麻醉,考母亲的母校,找到当年给母亲治疗过癌痛的麻醉医生,表明要做他的学生。
当时那位麻醉医生只觉得这是刚失去母亲的少年冲动之下的想法,并没当回事。
没想到之后男主竟然真考了这所医学院。
刚上大一就去找这位麻醉医生,询问如何能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这位医生觉得男主操之过急,基础还没吃透。
大一上学期,男主得了年级第一,拿着成绩单又去找这位医生,问出同样的问题。
这位医生见他进步了,就给了他一本工作笔记。让他回去看,能看懂多少是多少。
之后男主一次又一次地去找他,一次又一次有进步。这位医生很欣赏他,告诉他:“以后进入实习阶段了,每天结束后把遇到的病例记下来,会有收获的。”
正是这位医生为男主树立了榜样,男主延续了他的工作风格。
他说:“临床医生的成长需要实践,也需要时间。所以我把遇到的病例记下来,时刻翻阅,这样才会有新的思路,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
男主继承了这样的风格,又把这风格传给了女主。女主也在一步步沿着男主走过的路前行。
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从来没有天才,优秀的人才都是在日常实践中打磨出来的。
男主进入临床实习后,每天扎在手术间。择期手术跟完就去跟急诊手术。每天凌晨12点才离开,第二天又是第一个到。
虽然男主一出场就是光芒耀眼的牛逼人物,但是这样强悍的硬件不是从天而降的。
相较于参加竞赛获奖,男主更在乎课题本身。当别人都在研究麻醉超声、分娩镇痛等最新课题时,他还在研究癌痛。
有老教授眼看着自己聘主任无望,想把疼痛病房分出去,自己当主任。可是他早年嫌弃这块,想再拾起来谈何容易?
有人说男主的导师现在负责疼痛病房,因为治疗方案得当,很多病人都没有受太多苦。
这位老教授说:“这有什么?只要把疼痛病房分出去,我之后收到的感谢信只会更多。”
这时男主说话了:“这是痛,癌痛,不是你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大家对他的课题有些不屑,觉得这块领域太古老了。但是他的癌痛研究不局限于一个个数据。
下乡试点时,基层癌痛推广不到位,收不到病人。他就一家家去发宣传册,向所有人介绍癌痛治疗的意义。白天夜里守在医院,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病人。
当地的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位当地医生说了这么一段话:“刚成为医生时,我也热血过。可是过了几年,渐渐麻木了。看到这位医生的执着精神,我才知道,在我们这行,如果有人总是走在前面,那么一定是因为他付出了最多的心血。”
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
这样的人,遇到很难,成为他更难。只是仰望已足以令人心潮澎湃。
可以说,书中每一段都有让我感动的点。每一个点都让我不自觉地思考很久。
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带给我太多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