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煜兮 【原创】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88520/6eb8d421713fdbbb.png)
1). 杂志的记忆
随着新媒体普及纸媒到底还有多大的市场?因为前段时间朋友的介绍给广州一家杂志投了稿,之后就到报摊上去想买一本这家的杂志, 意外的是两三家报摊都没有。观察一下, 报摊上的杂志寥寥无几, 倒是课外辅导多一些。
今天收到一条这样的问题 ,聊一聊‘陪伴你成长的杂志?
想一想,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还真是在杂志的陪伴下长大的。《 读者文摘》《中国青年》《旅游》 《地理》《小说月报》《译林》 ... 一到12月份就要小心翼翼的计划工资, 省出订阅下一年杂志的钱。过了新年,把上一年看过的杂志小心翼翼的整理好,到外边装订成册,收藏的不仅仅是书,有朋友借阅往来的情意,各样讨论的快乐时光。
2). 《译林》
《译林》应该是我最珍惜最怀念的杂志。 79年的创刊号我在在书店里碰巧看见的,大学里的小书店常常进一些比较新的前卫的书和杂志。
创刊号上全文刊载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对当代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非常有限。这部书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窗口。
《百年孤独》这部有影响力的作品也是先在“译林”上全文刊载之后才出的单行本。对于如此新的意识流的写法, 《百年孤独》令当时我们很多人读的云里雾里,毕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按时间和故事情节叙述的书。但所有的人读后都被那种不可解脱的压抑和孤独感笼罩住了。
不知今日是否还有,上网查了一下,《译林》编辑部已在88年成立为译林出版社了, 有了官网和出版各类书籍,刚刚过完30周年庆生。
看到《译林》杂志仍然发行,甚感欣慰。说起来《译林》是最早引发我对翻译行业感兴趣的契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88520/b6b26e8ee805efef.jpg)
2019. 1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