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老二嘟嘟是个快四岁的男孩,很可爱,也很聪明,但是有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哭。
奶奶对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了,这也值得哭一场?!
近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儿是,嘟嘟用我的手机给爸爸打完电话,然后玩起了手机,等我发现的时候,看到他不小心拨出了一个电话。我赶紧冲到他面前,着急地说:嘟嘟,不要乱拨电话。
没想到嘟嘟哭了,委屈地说:这不是我拨的,是它自己拨出去的。
嘟嘟这种委屈的反应,还有这种说谎般的解释,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其实并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只是希望能阻止他把电话拨出去,避免打扰他人。
细想起来,很多场景下,嘟嘟的反应都有类似共同的特点。我一直很想解开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最近了解到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一个不错的分析工具。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22193/e91d4275d4cf6582.jpg)
以上面的场景为例,尝试用冰山理论做一下分析。
行为层面:嘟嘟在听到我制止他拨打电话的语言,看到我着急的神态时,哭着说不是自己拨的。
应对姿态:指责(妈妈冤枉他)
感受:委屈,生气
感受的感受:妈妈不理解我、不爱我
观点:妈妈这种激烈的行为是在批评、指责我
期待:妈妈理解我只是好奇,想玩一玩,并没有想破坏什么
渴望:渴望妈妈能够爱我,无条件接纳我
自我:我不够好
明天继续用冰山理论分析我在面对嘟嘟这种行为,相关反应背后的冰山。
嘟嘟或许是敏感、没有安全感,但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妈妈的改变和支持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