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号,广州佛山全市中小学生都在家线上上学。下午接完孩子回来,3点开始线上教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第一次上网课,兴奋得不得了。
手忙脚乱一顿操作后,终于进入直播间,看到弹幕里大家都在热烈发评论,孩子觉得很神奇,小宇和我说,“妈妈,他们竟然写SB。”还有人说自己老是被老爸打,然后底下有孩子评论流氓,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熟练使用键盘,于是也出来了一串的拼音字母,小宇也打出了6666.....还打出了字母SB.
不用想,在平日的课堂里,怎么可能如此自由评论?同学们都开始放飞自我了。班主任截图私聊我说,严厉批评小宇,在评论区胡乱发表言论,完全颠覆了过去对他的认知。
我看到信息,内心一惊,马上走到正在上课的小宇面前,说“你发了什么言论啦,老师严厉批评我了,咱们要文明用语,不要刷屏。”
小宇一脸的不开心,估计是没有明白,为什么别人可以刷,他会被批评。网上评论自由,但是我不以为这是一件小事。于是我和他说:发表言论可以自由,但是不能不就事论事,也不能做键盘侠。更不能不文明。尊重人是基本原则。
近日家住上海虹口的女士,因为疫情隔离,无法给住青浦的父亲送饭送菜。于是女子求助叮咚买菜外卖员余生给青浦区听障的父亲送菜,余先生一路辗转,走了将近4个小时才将菜送到老人手上。为了表示感谢,她分别给余先生微信支付宝转账,均被拒绝,最后只得给余先生充了200元的话费。
一个有孝心,一个有爱心,一个知恩感恩,一个乐于助人,并不在意物质补偿。平台也给余生颁发了“平民英雄奖”并给予2000元奖金。这本来怎么看都是一个暖心的,正能量的故事。但是偏偏网友因为200元的酬谢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直指女子给余生的报酬太少,像打发乞丐一样。说她“尖酸刻薄精明。”哪怕当事人再三解释,依然有人追着骂。最终导致惨剧发生。女士不堪网曝,坠亡。这值得我们深思,在网络教育中,是不是缺失了对网络语言的教育?
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隔着千山万水,甚至都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名字,这种状况下,就更容易产生“低道德压力”环境,多数网友对自己言行举止很少有罪疚感,更不会去设想自己的言行会带来什么可怕的后果。
言论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发言,就像隐藏在幕后的审判长一样。没有人监督,甚至没有人知道是谁发的言论,管不住内心的恶,很多攻击性的语言不分青红皂白断章取义就敲在了屏幕上,发到了评论区。隔着屏幕在背后暗自窃喜得到更多人的点赞和转发。有的甚至已经不是就事论事了,仅仅只是为了舒展心中的一口闷气。多可怕?
愿网络中少一些“暴力”,愿大家更多传递正能量,愿更多人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不是相互伤害,其实中小学生线上上网课的同时,也正是家长老师引导孩子如何对待网络言论行为的一次机会。大家赞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