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这五个字,很不普通,极难获取,说是人性美好的愿景,可能更恰当。把这五个字做为处世的基准,也很恰当。但不大适合作为固定的处事方法,孔子也赞成观察后的善变,“履霜,坚冰至”。马丁•路德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温良大温不避小暴,大良不避小恶,大恭不避小傲,大俭不避小奢,大让不避小争。孔子不也杀了少正卯了么?
学习诗词,可以养成温柔敦厚;学习历史,可以“疏通知远”,了解世故人情;学习乐(包括音乐、美术、运动等),可以开拓胸襟,平易善良;学习易经,可以精微察变;学习春秋,可以推演历史,举一反三。
但是,古人又说:诗词之失,愚;历史之失,诬;乐之失,奢;易经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哲学思想非常朴实,从来没有高高在上,好东西一定有坏的一面。
人们总是把文化概念断章取义,打算为特定的立场服务,文化也是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行的。用怀疑的态度阅读,书只是一个开启独立思考的闸门,你要用力地拉起,等待你思想的洪流奔泻而下。
讹传许久的名言,曾经令我们奉为至理。也许,我们原来理解的都是假文化。自汉朝或宋朝,尤其是宋儒,歪曲了不少圣人之言,讹传千年,罪孽深重。
很久以来,学的是宋儒的论语,不是孔子的论语。学问的根本之一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志是思想、承诺,行是行动、做法。言行一致,诚信不欺。有的单位,总有一些人常常围在领导身边献媚表态,如果得知领导在一周之后即将被调离实权位置时,他们会很快地变换面具,原来的表态、曾经的媚色,都换为公事公办的容色了,礼貌周全还算好的。权力在观其志,权力没观其行,更为贴切。
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现代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礼仪程序都可以列入“礼”的范畴,都是用来中和社会矛盾、调和现实偏差的。国和国之间有双边和多变关系,领袖之间经常要走动走动,定几个战略协议;企业是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所有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礼”来中和。
但是,一味地干预调和,一味地求和,矫枉过正,反而又失了“礼”。所以需要另一个“礼”来节制。“礼”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分析这些,对事业生活有几毛钱的用呢?提升气质,发掘深度,时间久了,别人看你很有内涵,就会变得愈来愈值钱,内心很平静,看什么都过得去,干什么都顺,还能趋吉避凶,赢得未来。
记不清是古代还是现在,有个大佬,碰到难事,先放下来,回家就翻论语,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据说挺灵,百试不爽
眼前漫长的路,总会有黑夜,需要灯火的鼓舞,远方海岸的灯塔,给我夜航的方向,给我勇气。
论语上河图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