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造就着审美的人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识的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到西周时代的痒序之教,已经将礼、乐并列纳入。《乐记》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迁移默化的感染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陈”思想,强调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
而近代的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则在借鉴西方、体现时代要求和建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美育观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和思想资源。
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
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也许从幼年起就对人实行严格的教育。布拉图很重视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
亚里士多德是继柏拉图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和净化。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形象性,三是情感性。
在随后的中世纪美誉更被纳入宗教的范畴,心灵的净化成为信仰,上帝的根本途径。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取代神学观念,倡导继承希腊和罗马传统回归自然。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了。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习乐的美育理论非常重要: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内在的统一了起来。其次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另外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