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十二生肖是按阳历还是按农历算?
讲道理,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据中国历法,属相按立春划分。
立春快乐!
所以,今天之后才是真正的鸡年。传说中的本命年。
01
昨天下午,正月初六,在家过完了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拿上远行的背囊,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临走前外婆还说我,每年都是你最早走,过完年没几天就要走了。想想,点点头,真是这样的,从最开始外出念大学开始,每年都是大家送我出远门。晚上10点多回到深圳,赶上末班地铁,晃晃悠悠从罗湖坐到宝安,横穿整个城市。还暗自庆幸,换工作换到了一个离家只有几个小时车程的城市,免去了以前去东北上学,去杭州工作的舟车劳顿。
今天早上习惯性地摁掉了早上八点的闹钟,冲冲忙忙,掐好时分秒赶地铁,不浪费一分钟也不迟到一分钟地赶到公司打卡上班。日子循环往复,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过完一个新年,生活依旧普通,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
02
知乎上有一个精选话题
为什么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
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同龄人共同的感受吧,再也找不回童年时那种盼望过年的感觉了。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明白。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吗,也许是吧,但也许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了一种仪式感吧。
小时候盼望过年,是从每年的期末考试考完之后就开始的。拿到一张写有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师评语的报告册,走出校园回家,仿佛从此刻开始,日子就撒欢了。整个春节期间,询问你的期末考试成绩就成了亲戚朋友拜年问候的固定套路了。过年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之后开学,可以说,整个寒假一直都是在过新年。
小时候的年,是在农村过的,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周期。基本从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就已经进入了过年的模式了。这个时候要准备很多的年货,炒米,粿条,烫皮,炸豆腐,晾腊肉等等。过年的过程就转化为了准备这些年货的一个体验过程了,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事儿。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家里上一次这样准备年货是什么时候了。生活水平在慢慢地改善,如今的很多东西很多年货都已经不需要自己单独准备一份了,电商的兴起,更是让我家的年货都托付给万能的淘宝了。这个时候,过年也许就真的只是过除夕那一天了吧。
小时候的年,小孩子都是要买新衣服的。记忆最深的就是,除夕那一天,中午一两点的时候,大人就会催促我们去洗完澡,一身上下,都换上崭新的衣服,鞋子,袜子。然后稍晚一点的时候,就会跟在大人后面去祭祖,去村里的观音亭祭拜。这是一年中最庄严神圣的时候,最具有仪式感的时候。现在虽然还是每年跟着长辈去祭祖,去村里的观音亭,却无论如何,都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至于过年要穿新衣服,早就不记得上一次过年穿新衣是什么时候了。
小时候的年,我们都是体验者,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到的满满都是好奇和快乐。过年家里要贴春联,奶奶会用面粉烧上一盆浆糊,然后我端着,跟在叔叔的后面,他贴春联贴到哪里,我的浆糊就端到哪里,做一个小跟屁虫也很快乐。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吃完年夜饭或者父母领着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的时候,可以收到父母长辈给的红包,然后揣进新衣服的兜里,然后过完年后,再和小伙伴比较,今年谁收到的压岁钱多。
可是突然间,当你毕业了,当你参加工作了,身份就转变了,你会发现,你从一个体验者变成了一个主导者。过年还是要回老家贴春联,只是,我变成了贴春联的人,后面跟着的,是比我更小的孩子,端着和我当年端着的同样一盆奶奶烧的浆糊。过年还是有压岁钱,只是,我从当年那个领压岁钱的人,变成了如今那个给压岁钱的人。
小时候正月的头几天,是各种走亲戚串门的时间。被父母领着,去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领个拜年红包,是最开心的事。亲戚朋友间唠的磕,都是谁谁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谁谁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张家的儿子真听话,不哭也不闹什么的。而如今呢,突然间就发现,父母长辈间唠的磕,就变成了谁谁谁家的孩子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谁谁谁家的孩子今年娶了媳妇,张家的孙子都出生了,准备年后办个满月酒。突然间就发现,从不过问你感情问题的父母,就会问你有没有女朋友啊,什么时候领回家来看看啊之类的。抱歉这个还真没有,去哪里给你领回家噢。
03
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总是让人来不及流连。岁月在人身上带来的改变,如此地轻描淡写,却也如此地美丽动人。
说年味淡了也好,说我们长大了也罢,过年的那段日子,却也总是一年中最快乐的那段时间,因为有亲人陪着罢,因为能见到很多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同学故友和青梅竹马。
然后日子循环往复,总要去城市里一个人慢慢从头开始,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新年第一篇,本来想写个新年小结的,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后面补上罢。
愿孤独的人都会唱歌,愿流浪的人都有酒喝。
新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