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迁陵诗社原创文字集
文学写作,真的有干货吗?

文学写作,真的有干货吗?

作者: 一盒石头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17:11 被阅读122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依然,要把这样的话写在前面:我个人远远没有具有可以“谈写作”的能力,甚至依旧觉得自己没有谈论写作的资格。无论是文学性还是应用性的内容。

所以,每次想要投稿到这一专题,心中总是异常惶恐的。

但同时又庆幸自己还有这样的“惶恐”。

因为那表示我对于“写作”,依旧,心存敬畏。

既然连自己的文章都还如此言之无物,不敢站在一个高于“写作”的角度来谈论,那我也只能借此,来述说一些个人困惑。

起因源于不久前在微博上看了一篇文章,标题是《“90后”作家把纯文学搞丢了?》。嗯,容易引起争议的标题,不过内容倒不是想象的那么偏激。

主要内容是由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一个关于“90后作家群体里没有纯文学作家”的论断作为博人眼球的引入,然后分析了当前知名的90后作家创作的主要风格和内容,目前90后作家作品的传播现状等。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90后作家的确是存在张教授所说的,写的作品属于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的类型文学,是浮于生活表面的,但也存在有态度、有灵气有深度思考和感悟,渐渐在主流文学界占据一隅。

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我读完,却有些感慨。

不敢对号入座,首先一点,我不是“作家”。只是作为一名90后,一名依旧虔诚地热爱文字的人,千头万绪,如鲠在喉。

我不知道所谓“纯文学”该如何确切定义,文学又真的具有“传统”吗?是语言使用,构架,传达的内容还是情感的传统呢?文学的“主流”又是谁说了算的呢?什么样的文学,才是“严肃”或者“主流”的呢?时代更替,文学又是否应该守旧而排斥新一代的改革和转变?

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我并不担心,传统与流行的碰撞会带来什么大的冲突。这只是个过程,现在被质疑的东西,早晚,也会变成下一代人口中的,传统。所以,我们所有的探讨和对抗,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历史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只有交给时间,交给后来人评判。

而且,其实,这些是学者、研究者和批评家思考的内容。他们可以以此来指责和定义。但我始终觉得,单纯的写作者,应该避免思考那些与纯粹的写作无关的外在纷扰。反倒是,应该有意识地将那样会影响本人纯粹的创作的外在因素,排除掉。

写作的初心,绝不应该是,功利的。许多人都这么说。

功利甚至不是单单指靠着写作获得实在的物质回报,也包括对于更多粉丝或者读者的追逐,甚至包括共鸣和赞同以及驳斥。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在最开始,在我们提笔或者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只是,想要把心里郁结的,脑中横亘的东西,写出来而已。

有时会看到那样的感慨“花了心思,用了很长的时间写出来的东西,看的人寥寥,让人挫败”,也有关注的写手因为坚持了一段时间也没几个读者,没几条留言而慢慢淡出了。这个时候,会很无力。

我一直确信,写作本应该是写作本身的。

如海明威所说,写作是私人的、孤独的职业。你任何时候都能写,或者,你狠狠心就能做到,但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

赞赏、同伴读者、名誉甚至金钱,都该是意外之喜。如果文字为您带来了那样的东西,请把它们都当成惊喜。那是顺带的,是有真正优秀美好的文字本身撑腰,才可能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一开始追逐的目标,甚至,不要期待那些东西。

霍达女士说:面对文学,她有着宗教般的虔诚。而虔诚本身就具有感染力。“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

“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我想简书中的同伴,大多都是性情中人,能静下心认真品读和琢磨文字的人,绝不至卑劣。

但我们浮躁。

简书是个好地方,在看着那句“90后作家群体没有真正的纯文学作家”时,我想到这里,想到还有那么多年轻人还写诗,想到这里生机勃勃,想到这里还留存着对文字的敬重。

这里给了无数在生活中无所适从,孤独封闭的人一个求救的地方,一个靠着孤独的共鸣获取重新面对苍白日常的力量的地方。

可它本身,也是个催生与写作本身无关的期待和追求的地方。它是一个商业产品,无论出发点或者企业愿景说得如何崇高,也改变不了它商业的本质。它需要依靠着我们对更多读者,更多阅读量,更多分享及打赏的追逐而实现繁荣。

这没有任何可指责的,世上的事有太多都禁不起推敲。但是,对于普通的写作者而言,我们应该抽离出来,要相信那样的东西,与我们无关。

因为,写作,更重要。江湖,是利益纠纷的江湖,但文字,是无辜的。

这里越来越多指导性文章了,越来越多追逐热点,为了反驳而反驳的传播式新媒体文章,越来越多的“我是怎么做的”,越来越多“如何才能……”,越来越多“干货”。不是说有何不对,不好,因为专业性的应用指导性文章是必要的,甚至是值得感激的,它们当然,也跟我通篇所说的偏文学性的写作有所区别。

没有具体领域的知识和背景,不能了解更多社会实在存在的东西,我们的写作也很可能是会空洞无物,绵软无力的。但,那样的文章,是不是太过大面积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

它们在教我们生活。生活,这一件本能又本身牢固的东西。教我们工作,教我们度过时间,教我们衣食住行,教我们说话,教我们人际经营和谈论感情。

然后我们比一无所知的时候,更加无所适从。

这种无所适从也会挤压写作者和读者的精神空间,过多地沉迷于此,会让对更“无用”的文学性,更纯粹的文章的感知力甚至耐心被极大削弱。

“有用的”文章只是诸多框架限制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可能逐一实现的指导手册。生活其实很容易,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所有选择无论好坏,也都是生活。而我们觉得的艰难,无非,是心的恐慌与社会现实的冷彻和浮于表面的虚假。

而“无用的”文章会拨开那些厚重的尘埃,把更加深刻的东西印在你的心上,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变动,人类情感的本质都是类似的。那样的东西会成为心与生活更坚实的支撑,成为柱子和地基。

所以,我一直想,尽可能,少看些“干货”,形式是千变万化的,背后的深层的核心其实一直就在生活中,多试着排除搜索,用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总结找到适用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有时,甚至,依靠作为人的本能就行。

如果以上只是“度”的问题。

那么我更不确定的,文学写作,是否也真的需要“干货”。

虽然我一直认为文字的力量应该是不以框架和某个标准来衡量的。只要有一个人被触动过,即使它激荡的只是你自己,那样的文字就是有意义的。

但“保持单纯”却的的确确是我们年轻一代爱好写作的群体普遍缺乏的。写文章的门槛太低了,人人都可写点什么表达心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没有真正的三六九等。创作当然应该是有自由的。

但是,当我们把一件事物上升到“某某学”,那就说明此种事物变成了“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而百科上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

这样看来,也许势必文章是得符合某种标准,从而被划分到具体的某一类别。应该有基本的要求和审美基础。如此,似乎的确有指导性的内容和套路存在,光依靠笨拙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有许多前辈,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怀着一颗纯粹仁慈的心呕心沥血地为我们展示出“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小到具体的场景、人物塑造,大到整体框架流程。非常令人敬佩。

但个人却一直觉得,对于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而言,这样的经验和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长辈时常说的“我是为你好,为你少走弯路,为未来打算”。我们或许需要方向的指引,但真正的生活,还是必须,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寻找出脉络。

尤其,是年轻人。

看过一本整合了许多世界知名甚至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访谈内容的书,当这些杰出的作家被问及“如何写作”,不约而同展现出的态度和想法,都是,少谈论写作本身。他们更多说的是意识,而非技巧,谈论的是感受感知,而非具体的方法。

海明威表示:“写作这门手艺不应该被过度的探究所干扰。虽然写作的某些方面很坚硬,无论怎么讨论都不会对它造成伤害,但其他部分都是脆弱的。一旦谈起来,它们的构造便会轰然瓦解,而你,一无所得。”

亨利·米勒对于技巧和写作手法是这样认为的:“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必须牢牢掌握一套特别的写作手法。我努力保持开放和灵活,随时准备让风带走我,让思绪带走我。那就是我的状态,我的技巧。你非要说的话,就是一定要既灵活又警惕。”

杰克·凯鲁亚克说,写作至少是一种沉默的冥想。

约翰·厄普代克谈及评论说:“评论不应该成为一个习惯,这会让作家以为自己是个专家、权威,以为小说是集体产业和专业物种,以为想象力是一种理智的、社会的活动——这些都是极为有害的错觉。”

我们不是参加考试,写作文、写申论,需要忖度阅卷老师喜好的考生。既然处于一个自由的平台,如果是真切地想要进行文学性创作,不如,随性一点,依靠自身的头脑和心灵触动,循从本能。因为这里,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你,应该怎么写,为你评分。我们过度在意投稿,或者等待点赞和评论,反而是一种倒退,我们又重新退回到框架牢笼里。

还是那句话,不要本末倒置,那些东西是路过的,不是目的。

我始终坚持,技巧和方法是在你能更有余地掌控文字之后,再有意识地修剪工具。是在已经与文字纠缠得足够深刻之后,才有资格脱离,站在更高处指点归纳的东西。虽然,我希望自己永远在文字面前都卑微和渺小。

在写作之初,最该有的,是敬畏,是仰望着小心翼翼夹带惶恐接近的爱意。当你年轻时,你是如此无能为力,只能苦苦挣扎,去观察,去感受。而不是试图利用坚硬的工具掌控它。

我们这年轻人似乎一面抵触着被说教指导,而又有依靠自己去寻求简单具体、实在的形式化的,能套用的指导模版的倾向。这也许是无意识的自相矛盾,但整个社会似乎都有这种倾向。

喜欢“干货”,甚至只喜欢“干货”。期待着有人能把已经遭遇的,可能遭遇的,一切状况和混乱都总结罗列,一一捋清了,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只因为我们太忙了,整个时代都太快了,我们就像坐在一列急速行驶的列车上,妄图伸手摘路边的一朵山茶花。发现自己身不由己地也处于飞驰的状态,停下来,除非你下车。

这世界存在的事物太多了,要把一件事彻底弄清楚,也太困难了。每件事物似乎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你想要把它摘出来,从里到外研究,会牵扯出更多的困惑。于是我们想,不如索性只瞄准当下我需要的那一部分,用蛮力截取,反倒干脆利落。即使,治标不治本。

这样似乎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太久,也许会因小失大。

但文学不是现实的问题或者工作,它应该成为一件有着超出意志之外的幸福感,也应该伴随着拼命把未知的那部分自己掏出来的苦痛,的事物。

过多快捷和轻松的“干货”,会增长懒惰,消磨深刻。如果文学是您坚信要与您相伴一生的伙伴,那么您得,付出足够多的耐心、情感、思考和真挚,与它慢慢磨合。因为没有第三者能彻底解决朋友之间的问题。

而在最初就有这样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年轻人,得找一个锚,把自己固定住,但那觉不该是过多的“干货”。可以参考,但批判性的观点永远是必要的,也不能过多地依赖他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连科学都是不断辩驳推翻的过程,对于文学,我们似乎可以更加骄傲一点,别笃信“权威”。

很多时候,我不在意前辈或者他人如何给“90后”贴标签,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真的觉得,所有90后都如大部分人所说的那样,只写些小情小爱、成长阵痛、温情的短篇小故事,而缺乏对社会历史、人文情怀、时代思想的深度思考。

他们之所以对整个群体下论断,只是想使表达的忧虑更显殷切,能让更多属于这个群体里的人能有所警醒,有所思考罢了。

言语无非,本就是那样的东西,给真正愿意听的人听,劝诫真的想要悬崖勒马的人。

世上大多,都是平凡普通人,过着乏善可陈的生活,被苍白寡淡的日常包围,90%的琐碎,10%的波澜。存在即合理,我们都没有资格评判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写作,把它升华到一个人生信仰的高度。我们无法时时刻刻脱离现实和生存,谈些虚幻的理想和追求。

有位作家说:“真正的赞誉只能来自那些和你同一层次的人,来自你的同伴。”

你得相信,有人还持有远超于你想象的单纯和敬畏。即使你们互不相识,相隔万里,透过文字,你们也能触碰彼此那雄浑有力的脉搏。即使,世人还在嘲笑你的理想主义、天真无邪。

文学本身就是我们脱离苍白麻木的日常,事关灵魂和心灵的东西,对它有保持距离的敬重是有必要的。我们坐在桌旁写作,正是为了摆脱这幅躯壳。所谓“净土”,是用干净的眼睛寻找的。

我们还年轻,还可以干净和天真,这一点很可贵,这些都是不可回收的东西。所以在此基础上,在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更是,要有赤子之心,以此来抵抗后来所有诱惑。

所以,我始终依旧坚持尽量少谈论写作本身,也有意识地远离谈论写作的实用性或者理论性文章。甚至,希望永远都保持谦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谈论写作。

因为害怕那样的东西将写作变成定理、公式、算法那样与现实生活一样的东西。有敏感细腻的灵魂,会思考的头脑,耐得住性子的吸收和感知力,比“工具”更重要。

当你感到困惑,别读“干货”,去读书吧。读喜欢的作家的书,读“无用”的书,读历久弥新的著作,他们不会直白得告诉你怎样写作,但你总能从中找到预想之外的更有价值的答案。

相关文章

  • 文学写作,真的有干货吗?

    依然,要把这样的话写在前面:我个人远远没有具有可以“谈写作”的能力,甚至依旧觉得自己没有谈论写作的资格。无论是文学...

  • 我对文学的衡量

    文学写作看似简单,不就是写吗?文学也是有定律的,例如:数学有数学方程式,物理有物理定律,文学定律应是:赞美~履行~...

  • 阅读分享 20161207 干货有毒

    目前在朋友圈中大量文章都自称为为干货,或者深度干货。为什么我们对干货这么感兴趣,干货真的对我们有好处吗?今天在得到...

  • 写作真的有技巧吗?

    “写作真的有技巧吗?” 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你认知的层级,它也决定着未来你能通抵的层级。 有一个现象一直以来...

  • 点我查看:成长、写作、运营三大干货

    进阶成长: 写作干货: 自媒体收益八百里告急,写作真的还能赚钱? 运营技巧:

  • 怕这怕那有什么用,开干就对了

    写作这件事值得做吗?能变现吗?写作真的有前途吗?其实,你应该问:有前途能变现值得做的事情里,有我吗? 写作并不关心...

  • 是什么让是写作变现?成为了简书广泛的标题。

    现在一打开简书就能看到写作变现,写作各种技巧干货等等。是真的有这么多写作变现技巧吗? 记得以前打开简书的时候是各种...

  • 写作这件事,真的准备去做了吗?

    听完雪梅姐分享的零基础写作专栏以后,真的是感慨万千,满满的都是干货,收获真的很大,让我对于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许...

  • 你缺的不是干货而是水货

    现在网络上都在呼吁多发干货,干货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让读者获得干货才是王道,但是这些干货真的可以帮到你成功吗? ...

  • 写作真的有那么难吗?

    写作真的有那么难吗?自从自己加入了007,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后来就给自己定了7年之内成为写作达人的目标,有了目标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写作,真的有干货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ug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