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了对《见字如面》的评价文章,于是中午就打开视频看了一下,正好看到的是赵立新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从一开头,到结尾,都是在眼泪中看完听完的。这个节目每一期都是朗诵一些知名的信件,无论是感人的、幽默的,都是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重温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
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这档节目,是关于信件和文字。
你们还记得么?
在通讯远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候,打个电话都要跑到公共电话亭的时候,和亲人朋友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信了。你写一封信寄过去,由此就打开了一个漫长的等待。
你在想过几天能收到呢?
现在对方收到信件了么?
收到后马上看了没有呢?
在给我回信么?
寄出回信了没有?
我什么时候能收到回信呢?
在这种焦急漫长的等待里,我们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是多么高兴的。迫不及待的拆开信件,“见字如面”打开信的开头,于是,我们边看边笑,边想着又要如何回信。
我至今留着多封信件,学生时代和以往同窗的,独自在京打工时和姐姐的,与知己的,与父母的,每年都会抽空一个时间,拿出来再细细看一遍,那会儿的青涩时光,和亲人好朋友的真挚情感,都在纸上明明白白。
看到好笑的,现在依旧放声大笑,还会拍个照片发给好朋友一起重温。
而看到和父母的通信时,看到爸爸那苍劲有力的字迹,和真切的情感,依旧还会泪眼婆娑。
从前的日色变很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岁月流逝很快。
车,飞机,邮件都很快。
弹指之间,我们可以聊天,可以见面。
但是,却少了很多话。
一些,只能写在纸上的话。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
算起来,我最后收到信的时间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那年凑够钱买了一部摩托罗拉的手机,由此信件便成了过去式。
也许和父母,和朋友的联通方式变得更简单了,随时一个电话便能联系上,但是记忆里仿佛确少了很多内容,远不及那些信件,快乐的时候,糟糕的事情都那样立体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回忆由此变得清晰。
所以,我仍然保留写日记的习惯,20年过去了,原来每天写,后来每周写,再后来,想起来就写,至今,已然毫无规律,但我庆幸,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从未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