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家的女儿今年4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昨天,她发来信息,说给女儿买了音频课,赠送了一些APP的课程,用两个手机号码共同使用。让我挑选2个给我家闺女。
女儿今年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表妹发来两页截屏,各种类型的幼儿课程供选择,有科普的,有识字的,有音乐的,画画的,还有协作和古诗词的,等等。这可怎么选?选择太多,就等于什么都没选,不是吗?我仔细查了查各个课程的内容,最终选了2个,一个科普类的课程,还有一个小学古诗的课程。选完课程,发送验证码,下载APP,添加企业微信,进群,然后就是满屏的课程介绍与欢迎新人加入,再有的就是课程配套的各种讲义铺面而来。
女儿刚上一年级,说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面对孩子学习生涯的开始,没有任何经验,更没有模式可生搬硬套,摸着石头开始“两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未来充满期望,但又觉得任重而道远,谁能不焦虑?
可面对这次选课,我仿佛悟到了另一种焦虑,也仿佛明白了为何现在教育“鸡娃”严重“内卷”严重。只是两个课外课,从开始的挑选,后面的注册流程,再到群中课程的辅助资料,还有课程的打卡安排,这是要把家长套牢啊!娃的课程落不落下先放一边,家长要是没做到,就先落下一大截。成年人为了自己不甘人后,为了将来能够问心无愧的说:“不是我给你报,是你自己不学”,所以把自己置身“事内”,像一只停不下来的仓鼠一样,被课外机构裹挟着,拉扯着孩子和自己一起奔跑。不焦虑,怎么可能?
我发自内心的想问,这是谁要学习?学习是谁的事情?人生阶段不同,对于孩子而言,十年寒窗,莘莘学子的阶段已经来临,这就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更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家长而言,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是陪伴孩子,督促孩子走好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学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学习才是一场马拉松,一辈子都要做。反观现状,我们幼儿园小学化,校内知识课外化,但孩子还必须要坐进课堂中,完成他这个阶段应该履行的“职责”。太辛苦了吧!
有家长问我,你不给孩子报课外班吗?当然报啊!但绝不是大家都学了什么,我就报了什么。孩子从小的课外班也不少,但是,主要都是围绕着两个方向:一,她喜欢画画,那我们就一直坚持,和画画有关的课一直没有停过。二,我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认为孩子可以弥补的短板方向。女儿性格内向,一个人能坐2个小时不动地方,我希望她能更外向,活泼些,增强社交能力。所以围绕着体育方面报了一些课程,协助弥补性格缺陷并锻炼身体。学习方面,目前只有一个线上英语课程,个人一直认为,学语言,语言环境最重要。没有了。
真正的培养,应该是围绕孩子,从她的内在真实特点出发,将其延伸。而这种“鸡娃”式的教育模式,实在是令我消化不良。再丰富的饕餮盛宴,也要看小儿的消化吸收,否则,除了“积食上火”还能有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