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读到文章的人还有谁穿过做的鞋,我从小穿到十五六岁,上了高中才不再做鞋,我喜欢穿妈妈做的鞋。现如今,鞋架上的鞋子每个季节都好多双,各种颜色,款式各异,不过,我还是常常想起母亲做的鞋。
做鞋是个慢功夫,也是个细功夫。
我们家那时候碎布都不扔掉,都要收集起来,到了冬天涂上浆糊,然后拼接在一起,东北话叫“gebo”,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正式的名字。那些巴掌大的小碎布,拼成了大大的一张,贴在炕上烘干。冬天烧炕取暖,很快干透了,然后妈妈会简单的修剪一下,紧接着就拿出用旧报纸剪的“鞋样子”在上面比划着看看具体能做几双鞋,一丁点都不想浪费。
那时候的鞋面,基本都是旧裤子拆开,拿没有磨损的那一部分做鞋面,剪好用缝纫机来回跑几趟线,然后按照鞋样子剪好,用小黑或者白布条“沿鞋口”。妈妈的手艺很好,就用手针就能把鞋口封的很严实,没有一点褶皱。就这一点,邻里的孩子们都羡慕我的鞋子,合脚,漂亮。
最麻烦的步骤是鞋底。鞋底就是“gebo”剪出来鞋底子的样子,也要沿边用白布条缝好,几层封在一起,然后开始下一步——纳鞋底。
那农闲的几个月,昏暗的电灯下,我在炕上来回玩耍,爸爸给我和妈妈读小说,不过我听不懂的,妈妈就在那一针一针的扎进去,然后用麻绳穿过去,用力拉紧。那是真正的千层底,每一针都要用力气,我十几岁的时候偷偷试过,我扎不进去的。每双鞋底都要扎几百上千下才能完工。
那两三个月,妈妈基本要做出家里一年的鞋子,春夏秋冬,小孩子的还要按大小排好,还要在鞋尖部分用花布给我们弄出漂亮的小花。为什么?因为这样免得淘气的我们早早的磨坏了鞋尖。
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妈妈给我买一块绒布做鞋面,走在阳光下,甚至发着光。这样的鞋面,多数是夏天的鞋子,窄窄的鞋面,跟后跟连接处就一个鼻子一样,后跟有一圈鞋带,绕着脚踝一圈,漂亮的很。而这种鞋面,家里只有我有机会穿,弟弟只有羡慕的份。不过呢,弟弟是男孩子,每个季节要比我多一双鞋。
后来,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有一种泡沫底,母亲不用在纳鞋底,做好鞋帮就直接合成了。泡沫底的鞋子的优点是暖暖的,不过夏天穿起来是烧脚,我不太喜欢。读小学开始夏天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买凉鞋给我,再就是每年学校要求的小白鞋,除此之外,所有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一晃,母亲已经六十出头,而我也年近四十,我的孩子没有穿过做的鞋子,那些鞋子,也只能在记忆中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