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作者: 没有人起这个名字吧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23:45 被阅读12次

    之前读柴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满纸都是文艺女青年的顾影自怜和文艺情怀。后来连她自己也说,不让第一本再版,是因为不喜欢过去的矫情和顾影自怜。

    前几天终于读完新书《看见》,放下书又逐页翻来,书里留满了笔迹和折痕。书里的话语平白、真实又赋予哲理。柴静从来都不讲大道理,而是透过故事,看事实。柴静的博客到现在也在开放,并且时常更新。在这个速食时代,很多名人出书其实都是博客文章合集,而柴静的新书完全没有照搬博客旧文,而是全部重新梳理、反思、整合,实打实地重新深化材料与生活打磨,一笔一划地记录一个记者的十年。

    书中告诉我,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即是独立。就如胡适所说:“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独立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来源于挫折对你的打磨,来源于生命中所遇见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观念冲击。独立是不断试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的过程。也是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完善现在的自己的过程。

    虽然没有看过多少期柴姑娘的节目但是她那期百家讲坛却是印象深刻。有天打开电视,嘉宾是正当红的易中天和于丹,主持人是个不算脸熟的美女,声音轻轻柔柔,眼睛直视着对方面露微笑,仿佛能把人化掉。易中天狡黠,把难缠的问题移步换形又抛给对方:你是做新闻调查的,那你告诉我什么是真相?现场一片寂静,气氛有些尴尬,老易步步紧逼,仿佛故意让人下不来台。片刻之后,对面的美女不卑不亢、声音平和的回了一句: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给了老易一记漂亮的回马枪,就是这句话,让我记住了她。

    《看见》的扉页上,她只用了简单的几个字介绍自己:1976年生,主持过夜色温柔、新青年,现为看见主持人。简简单单,不粘不滞,是新闻人的利落。2001-2012,是柴静的央视十年,10年前初入央视的柴静单薄文弱,很多人说她做不了刚性的题材,但在这十年里她也经历过刚性尖锐、咄咄逼人的阶段。而现在的她落落大方,柔中带刚,新闻采访中既赋予人文情怀又立针尖血,揭示真相。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界限边际。柴姑娘总是在故事里呈现人性百态。人性会有无数种可能,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念的人,看到的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理解。所以从来没有真正的善恶,黑白,就像飞利浦金巴多做过的著名心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一样,善恶没有分界,好人也可能呈现人性之恶,坏人也有无辜之时。所以新闻的呈现不应该是一张写满观点的纸,而应该做到的是观察,是不带个人色彩的反映真相,即书里提到的斯宾诺莎的界定:“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书里讲的故事,都是以前做的节目。节目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去看,都一样还会存在。过去的腐败被揭露,还有新的腐败滋生;一个地方贫困的孩子得到救助,还有无数贫困的孩子留守深山无人问津;揭穿一个家庭的暴力真相,还有更多无名家庭依旧如此。社会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生命在不断的体验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独立与真相长存。

    十年,是充满故事,不断完善和独立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zq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