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涨知识教育生活家
成年人家庭生存指南

成年人家庭生存指南

作者: 把一千种知识装进口袋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01:31 被阅读46次

    1

    不要为难自己

    理想化意象,总的来说,就是自己固有的,僵化的自我认知。

    理想化意象和偶像有所不同。偶像往往是别人,觉得某人的特质自己不具有,但想要变得和他/她一样积极优秀。

    理想化意象是针对自己的。认定了自己应该是某一种样子,执着于自己应该具有某种特质,且不具有就不会幸福。

    理想化意象和梦想也有所不同。谈到梦想,人们都能自然的将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梦想”割裂开来,知道梦想的达成需要付出努力,且努力或许需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理想化意象往往是人们心中的梦魇。

    因为认定了那就是自己,不觉得应该是自己努力才能达到的特质,而是天生具有的。分不清现实和理想的区别,所以经常处在压抑和痛苦之中。

    举个例子,很多人内向,这种性格可能是由基因和外部环境同时形成的。但由于某种心理暗示,可能是父母和自己说“要多多社交”,也可能是成功学的书上写着“领导力就是大刀阔斧”等等,对自己的性格不满。

    但由于对自己的不满可能被压抑的很深,或者说整个过程是无意识进行的。最终认定了“只有外向才能幸福”这样的想法。

    因而,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是按照理想中外向性格的人的特质来选择,比如明明喜欢宅在家,却参加了很多社团,明明不善于公众演讲,却报名了演讲比赛,等等。

    长此以往,不论是在别人的印象中,还是自己的脑中,都习惯了自己“外向性格”的特质。

    当这样的特质过于压抑本性的时候。比如自己明明只能接受每天和亲近的人聊聊天,现在变成了夜夜狂欢。就会有意识的感觉到自己累,力不从心。

    当这样的负面感情积累过多,又无法有意识地去改变,理想化意象就会成为自己痛苦的根源。

    真正让人辛苦的并不是理想化意象本身,而是无意识。

    如果可以主动地去关注自己的理想化意象,把它当成一个目标,每天都更靠近一点点,而不是当成“必须”,就会好很多。

    家庭关系中,也是一样。

    上篇讲到了父母的要求不是无时无刻都对。说这话并不是为了给予读者老爷们“去他的父母要求”这样的底气,而是鼓励读者老爷们好好分析父母的要求。

    当你忍住心里的不安和烦躁,努力分析了父母真正的要求,并进行有效沟通,保证误解的最小化,那时候你才会真正有底气去做自己认定的想法。而不是一边做,一边又觉得“背叛”了父母。

    打个比方,A 放假回家的时候,父母会让他/她做很多家务。可能父母真的打算把 A 当做保姆(笑),也可能父母希望 A 能够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又或者父母希望 A 从事些比“整天躺着看电视”更有意义的活动。

    具体分析父母的想法后,就没必要执着于做家务本身,尝试与父母沟通,“是不是可以去去图书馆?”“你们觉得我有没有必要出去打工试试?” “我觉得拖地没什么技术含量,以后会有扫地机器人,我用做饭来替代行不行?”

    总而言之,就是在不改变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提议换一种方案。

    当然以上这些方案,可能都不是你心里想要的。或者说,以你对父母的了解,你觉得他们的需求和我举的例子都不一样。那也没关系。

    这些例子本身不是正确答案,只是想要起到提示“你需要有意识的去改变”的目的。

    当然了,正如所有的努力一样,尝试本身一定会有试错的过程。

    当连续三天的提议都被父母否决的时候,也不要气馁。他们否决的是方案,不是你。鼓鼓劲,继续尝试就好了。

    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父母在变,你也在变,改变是流动的,沟通也是流动的。虽然听起来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改变家庭环境会很累,然而这样的改变本来就是基于“原来的家庭环境让人痛苦”的前提下。

    有时忍不住像一个婴儿般发泄情绪,有时忍不住错把方案的对立当成自尊心的对决,和父母像敌人一般战斗。但也可以有时积极地去分析想想方案。

    交替一下,试一下,未尝不可。


    2

    所谓独立

    成年之后,独立是一个看起来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成年那天并没有人来告诉你,什么是成年。成人和小孩的区别是什么。

    除了身份证上年龄的改变,无论是心境也好,周围的环境也好,好像一切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再后来,通常所言的独立,往往是说经济独立,或者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体现在“我必须要有我自己的观点,且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以“别人说的都不对啦啦啦啦啦略略略略,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固定印象存在。当受到外界的质疑时,甚至会出现攻击的动作。“我吃你家大米了你管得着我吗?!”

    这里要强调,攻击动作其实本身没有问题,有时候人们会这么说,“最好的防御就是主动攻击”。无论是什么样的状态,本质是对于自己的保护。

    可能因为潜意识觉得“三观都要崩塌了”,所以拒绝接受。

    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被无端地攻击,自己完全不认可对方对自己“无脑黑”的行为,以直报怨,举起手中正义之剑,理直气壮地反击。

    这些都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然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往往出现在“自己都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恶意”。

    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虽然和自己的本性不符,但是心里也知道父母不是出于恶意。这时候的攻击,虽然是保护自己,但事后也会内疚,即使不自觉,心里也会煎熬。得不偿失。

    其实和手机软件一样,人配有不同的反应模式。重要的并不是软件的数量,而是软件的质量。看准时机,分析形势,利用对的工具,达到好结果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当陌生人无端攻击自己,无论是无视也好,反击也好,只要事后内心并不煎熬,并无不可,只是要注意分寸,小心报复(笑)。

    但当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僵,每次吵完自己内心既憋屈又愧疚的时候, 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比如当面容易开骂,那是不是可以写写信?或者写信又觉得肉麻,那就偷偷改改签名?(笑)

    家庭沟通不畅,并不一定是由于个性不合,或者说沟通实力不足,也可能是由于表达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

    可能你有些特别要好的朋友,遇到要紧事总会找他/她商量,但是平时一起出去玩,就容易吵架。还有些朋友,两个人在一起玩玩闹闹特别开心,但是真的到了患难的时候,想到的第一顺位也可能不是他/她。

    朋友如此,家庭亦如此。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可能满足一个人对人际关系的所有期待。过于强求“又要有自由空间,又亲密无间”,往往需要双方都始终保持统一步调。那显然是很累也是不切实际的。

    有一碗鸡汤是这么倒的,“最好的朋友,就是平时不说话,一出事就可以直接敲他/她家门”。

    父母也是一样的,无论相处方式是不是有些疏离,或者步调不太一致,或者不能互相满足对方的期待,“一出事都可以直接敲他/她家门”。

    我们之间的关系,要以中立的,流动的形式存在。开放包容地接受不同的意见,推翻再建立,从而建立相对自信的决定与价值观。

    所以当有所冲突的时候,首先不要急着否认关系,“我可能有对假父母”,其次,也可以试试换换沟通方式。写写信吧,发发邮件,房间门口贴贴大字报,电脑调大音量外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不要害羞。

    家养的小狗冲你摇尾巴,和你亲热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开心的话。父母看到你愿意努力亲近,也会很高兴的。

    让他们冲你摇尾巴比较难的话,就自己冲上去吧,皮卡丘。


    说回成年这个话题,在所有的关系中,只有父母的陪伴是从小到大,他们的完美形象随着自己的成长,慢慢崩塌。

    小时候顶天立地的父母,现在不是了。小时候需要求着父母买玩具,现在不用了。

    小时候只能靠哭闹解决的问题,现在作为成年人的自己,也要有自信,能够通过主动、理性的方式去改变。

    恭喜你成人,祝你在家庭关系中越挫越勇。


    *文章灵感来源:卡伦•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年人家庭生存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z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