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阝”——“耳刀旁”。和耳朵可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和“肉月旁”一样,名字让人产生误解的部首。
“阝”来自“阜”(fù)。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很少用到“阜”这个字。
(一)先看看古文字中的“陟”和“降”。
“陟”和“降”在甲骨文中,左边都是两个脚丫,一个脚趾向上,一个脚趾向下,一个向上走,一个向下走。它们右边的字形,和“阜”一样。“陟”表示登山,“降”表示下山。字形左边的耳刀旁“阝”,画的是山坡层层堆叠的样子。
《说文解字》说:“阜,大陆,山无石者。”“大陆”在古代指的不是陆地,而是高大的山坡。“山无石”是没有石头的土山。“阜”最开始的意思,是巍峨高大、层层堆叠的土山。正因如此,以“阝”为偏旁的汉字往往与山有关。
(二)“险”“阻”也都从阜,表示艰难困苦。
《说文解字》说:“险,阻难也。”高山横亘,阻碍前行;高山陡峭,攀爬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落山崖,丢掉性命。危险与阻隔,是“阜”的两个重要特点,也体现在“险”“阻”二字,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词语中。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麻烦,遭遇各种“险阻”。与其退缩,不如直面险阻,昂首向前!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在生活陷入困境之时,买了一根镶嵌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在上面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这种气魄,真令人神往,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
——《字里字外的天文地理》阅读笔记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