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同事的一句无心的玩笑,都让我纠结老半天。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活的太紧绷了!
一颗心,因为一句话就碎了?“玻璃心”这个词真是形象!
那么何为“玻璃心”?玻璃心是指感性思维代替理性思维,靠心理感觉和身体感官理解所处的世界。
假如,一个人常常感性思考问题,并习以为常,内心会逐渐敏感、脆弱、慢慢的变得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产生玻璃心。
我自己,就是一个对批评敏感的人。我知道对批评过度敏感,很可能和其他心理障碍有关,容易产生负面想法,更容易变得神经质。
我也明白,没有人喜欢批评。哪怕是看似善意的小建议,也会激发我内心的抗拒。因为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和不同的。
大多数的人,优先选择是否定或者逃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人,能够在受到批评之后去思考,从善意的建议中得到成长;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或者直接忽略恶意或无意的批评。
但对于我,这个拥有玻璃心的人来说;每次获得外界的建议和批评都是对内心动力的极大损伤!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我会用各种方法,把自己武装起来。(比如逃避;比如一碰就炸的性格;比如别人眼中的刺头…)所以长此以往,我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自己变得像一只刺猬,对外界的负面评价一律选择否定,然后以敌对的方式来回应。
生活中处处有坎坷,有各种各样的坑等着你。每颗玻璃心的成因,不尽相同。要想疗愈自己的玻璃心,就必须要找到伤口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换位思考是避免玻璃心的良方;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是成长的动力之一。
那么该怎样才能安放我这颗“玻璃心”呢?
方法是不战斗,不逃避,找到N条路。
首先:要淡定从容,正视自己的玻璃心。玻璃心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而不是正视,认知一旦产生,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其次:带入模仿;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直面玻璃心;直至走出玻璃心的阴影。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将自己的感性与理性处理好;再寻求父母、闺蜜、以及知心朋友的帮助;与之交流,久而久之玻璃心就会远离。
最后:充实自我,摆脱玻璃心。说真的!我的那颗玻璃心,有时也是因为自己想的太多所致!平时生活中,自己也没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若让自己忙起来,我想,我这颗玻璃心也是无处安放的!
生活带给我们的体验:酸、甜、苦、辣、咸、兼而有之。如何从这些体验中获得,有意义,有成长,要靠我们自己!
当你太在意别人的批评时,那些批评的词语就会变成你心中的一根根刺,时刻扎疼你,让你无处安生,无法前行。所以,要活出真自我,就不要太玻璃心。
生活已不易,何必还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