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人才 吗?(承)

应试教育下的人才 吗?(承)

作者: 垂问秦雍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9:47 被阅读0次

    从刘嘉森的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个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的一个通病——傲,这有的是骄傲(此处作为正面的意思),有的叫自负。刘嘉森的知乎的签名是什么“2015届衡中文科状元”他的微博签名则是“衡水中学高考状元,北大中文系在读,高考总分673分”。我并非说 这样写是不对的,这是个人自由,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举动标志着他的内心有很强的炫耀欲和优越感。这一点从他的写的零零碎碎中便可窥见。例如,对2018年的河北省分数169个过700分的解读与看法?他的回答就不动声色的写到“我衡中学姐,把自己三年做的题攒下来了。她考上了港中文。我没攒,但我做的题不比她少”。这是什么,这就是傲,而我进一步阅读他写的文字,让我进一步确信,他是自负。

    我们这个教育体制之下,排除的正是敢于思考和敢于挑战的的人。质疑在这个体制之中不仅仅廉价,而且会带来个人的麻烦,简而言之就是成王败寇。绝大多数人的思考在于你能否适应这个体制,而非思考这个体制是否足够合理让我们接受。所以,当一些人获得了思考的翅膀,便会被冷冰冰的丢一句“你想这些有什么用”或是“你能改变什么呢”这样的不屑和嘲讽。所以,我们的体制的人才,大部分生活的好,可是对于民族和国家长久计而言,恒河沙数亦不足挂齿,若是民国时期也只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称得上人才只不过是他的体制的认可,有这么“优秀”的无脑拥护者,对于这个制度而言是个大幸事,怎能不捧得高?怎能不加大宣传他们的“成功”?结果的直接呈现,忽略过程的正当与合理,导致我们现行教育体系的人内心漠视思考规则的合理性,狂热于结果的追求,这样的情况发展就是不择手段的追逐利益,不提出虽然有助于规则的改进但对于自己无利至于损利的意见看法。因此,泱泱大国就是死气沉沉,就是上行下效,就只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的干工作的“没有大脑的青虫”。所以在我看来,刘嘉森的未来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缩影——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空洞乏味。中国要依靠这个教育体制走下去,只能在思想上越来越落后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并终将有一天付出思想落后的代价。这种思想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差距越大,经济便不可能辉煌多久,更可怕的是,思想的落后将付出晚清的代价,简直如出一辙。可惜,我们自信的很,以为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可是看看思想界简直万马齐喑。这样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给我们的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隐患不是数据分析能够看到的。

    应试教育的多数人才是泡沫式的一瞬间绚丽,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长久铭记并带来真正革命性突破的人才,我称之为消费型人才。消费,指的是消费着及时性的利用价值,而不是长久建设性质的人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就是例子,不仅仅多次空缺,而且获得者高龄现象很突出,我就很奇怪,难道年轻人就不是可以的吗?我推荐大家只需搜索美国或者德国的同类型最高国家级奖的得主,年龄的对比就很明显了。不消多说,为什么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率极低甚至几乎负增长的情况之下,这些奖项年轻人获得绰绰有余,占比也是可观;而中国,就怎么还是老年人在第一线贡献人生呢?!年轻人怎么就连这个奖项都摸不到门呢?!

    我们一再说自信,某些“XX中国三部曲”的书也是卖到几十万本,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不经胆寒,莫要说自信,我甚至无法平常心看待它与我们鄙薄的所谓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的差距。自信,不是流于形式,更不是自以为是关起门来谈自信。中国近现代史说的还不清楚吗?晚清教育改革不就是从以为自己中学远远高于西学到真真切切学习西方学问中进步的吗?难道我们还要学张之洞早年在1880年的《会议未尽事宜片》中,“未尝不可酌采”西学的俯视的态度来看待现实的差距吗?

    原谅我笑出了声。我们的思想还要沉睡多久,我们的内心还要自我催眠几何?

    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体系说穿了正是应试教育

    (百度百科词条) 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不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可以透过师傅带领和严格培训,大量培育技术性人才,但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

    这种教育方式为填鸭式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就是在鸭子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鸭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会是关注重点。

    我们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这已经是2010年8月16日公布的数据时的定论。八年来,我们一直说我们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国家在2016年已经稳稳地位居世界第一(PPP)

    平价购买力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计算呢?

    (360百科)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

    也就是说,中国人普遍都有钱,还不是一般的有钱,可以称得上是“金主”。那么,为什么要借口素质教育高昂不去做呢?为什么素质教育带来人格的健全更为突出却不舍得花钱?为什么明明已经比西方人购买力高还要装穷卖可怜?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的当口就一点没有一如既往高举自信大旗的样子呢?为什么还没有尝试就觉得素质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素质教育不会轻松,自以为素质教育会比应试教育轻松的人是彻头彻尾的被蒙蔽者,从而产生逃避压力的可笑的幻想,并怀揣着这样可笑而错误的念头反对应试教育。这样的人再多也是于事无补,反而将不了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人群推向应试教育,更扰乱了素质教育的拥趸的思路。随着这样的观点的蔓延,导致人们对素质教育误解很深。

    “减负”不是“放纵”,减负背后,所呼唤和对应的素质教育,背靠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财力成本、时间成本、父母的判断能力和格局。(来源《想让孩子享受“素质教育”,你首先得有钱》 作者:伊姐看电影

    我们已经从数据上分析到位,素质教育不是我们中国人不能承受的负担,相比于国外,我们的购买力决定了我们比他们更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成本。奇怪的是,我们的国家一方面告诉我们人民都富起来了,GDP世界第二了,购买力平价更是世界第一了,另一方面操纵着媒体主流宣传素质教育中国人不能负担金钱的压力,不适合中国国情。我想,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存在这样的矛盾,因为狗屁逻辑不通。

    而详细的问题,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应试教育下的人才 吗?(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gs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