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生活之外,或许才能看清生活。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观察生活。我留意孩子,那是我们的过去。虽然成长环境千差万别,但人类认知发展规律并无太大的变化——我们都是哭着来,笑着吃,然后迷迷糊糊长大的。我观察老人,那是我们的未来。尽管我们多读了几年书,可也未必能绕开他们的烦恼。在纷扰的现世里,如何能不惊不惧,踏实又坦荡地生活呢?我体验中年。当我处于快与慢,新与旧,躁动与宁静的分水岭,好似站在阳光和阴影的交界处,一个世界两重天。
生活没有好坏对错,在失望的生活细节里寻找舒适的感觉。冷和热对立而生,拥抱阳光也感受凉风习习,没人能只接受单面的生活。这样的心境,是我对生活反复解读之后的答案,并非天然。我们意识里希望达成的,往往正是现实里很难得到的。用目标来切割生活,那应该就是现代人焦虑的源头。
孩子们天然喜欢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自由的。而要达成成长目标(无论是自己定的还是父母期望的),人们无不要约束原始欲望,再按现实要求重新设计自我意识,促使自己进入自我奋斗阶段。奴隶社会一篇文章里,一位成功的妈妈写道,自己八岁的女儿站在棉花糖摊位前无论如何都不肯离开,当着众人的面央求妈妈给五块钱买棉花糖。爸妈默问自己,为什么孩子会把棉花糖当做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学习求知至上?好失望的感觉吧?可那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最真实的快乐。
当我们被现实修正了一个又一个版本,改造成了合格的社会人之后,不久——不巧,又到了脱离社会的年纪。返璞归真回归自我,还是保持原有的航向和速率继续生活?无论哪种选择,等待我们的都不会是圆满。但若能回到得到一个棉花糖就开心的心境,我们还是得承认那是难得的快乐吧?
八岁时我们心心念念的玩具,十八岁时得到就没有意义了。那四十八时,我们就没有想要的玩具了么?十八岁时脸红心动的恋爱,三十八岁时就麻木了。那五十八时我们能得到的甜蜜的情感是什么样子?二十八时我们面对的坎坷,六十八时就不会来了么?生活不关心你的年纪,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年纪,老只是心境变化了而已。在岁月的皱纹里,藏进凄苦还是微笑,自己多少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留给自己宁静和甜蜜,是年轻的自己留给年老自己,一道不急于解答,却一直都在解答的思考题……
走在春天里,我要发芽,就算长不高,也没关系,那是我的品种。奔跑在夏天里,我要开花,夏花不争春花艳,草木深处独自开。站在秋色里,我拥抱阳光和风,就算太阳渐行渐远,但宁静的心会体会到更多温暖。依偎在冬天里,看那些在背风处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他们在想我想过的事,他们会接过我们没做完的事。我好好扮演了我的人生角色,我好好完成了我的项目,未来有他们,我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若有一天我们不再给自己,也不给菩萨布置任务,自然而然地放下所有,也不觉得失去。若有一天,我们失去了生活激荡的主旋律,安心享受它的背景音,仍觉曼妙。那大概就是进退自如,张弛有度的境界吧?就算知道这些,我们仍不可避免地走过一道道曲折的弯路……
今天买菜时顺便买来自己喜欢的甜点,泡一杯野生绿茶,打开林清玄的《不如吃茶去》。甜点的细腻,绿茶的清香,茶的高雅与世俗一并展开……——这是生活的背景音,也是现在我的主旋律。任它怎么切换,奋斗或是安逸,安放好心灵,便是在生活中找到舒适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