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
做到不妄为,也就无所不为了。取得天下经常是用“无为”的道;如果“有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
【解析】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为学”,就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它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
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尽头,古人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便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无法把知识学完。
尽管如此,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从宏观意义上而言,它能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理。
但是知识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所在,只有“望理兴叹”了。
老子比我们更早而且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内在的追求。
人的欲望的无止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的追求永远也没有终点,而且人的贪欲是无限膨胀的,这就决定了人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
不满足,就会懊恼甚至心生邪念,最后走上歧途。人生的短暂不容许我们犯大多的过错和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道。
修道之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行,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它贯穿于老子《道经》的始终。
虽然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无为”的主张,但真正将“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
表面上看起来,“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其实质是在前进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认为,个人修行如此,国家治理同样如此。治理天下,同样应该用“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强行去做事情。否则,等到你蛮干了一番事情,那就再不配来治理天下。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