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你。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有心理上的距离,也有物理上的距离。
当心理上的距离和物理上的距离不一致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不适应。
比如当两个人之间心理距离很远,甚至于还是两个陌生人,那么我们我会比较讨厌对方入侵自己身边50cm以内,只要对方靠近,你就会开始警觉。
而在50cm之内,不同的关系,还是会有相匹配的身体距离。
为什么男女之间牵手有成功,也有被拒绝的?因为成功的往往都是双方心理距离已经达到了,对方已经认可了你,心理已经接纳了你,所以能够牵手成功。
而那些拒绝的,当然是因为在对方心理,你们的心理距离还没达到牵手的地步,所以会拒绝。
至于更进一步,亲吻和上床,那更加需要心理上的铺垫,才可以去达到。
当然这是健康的亲密关系走的路,先走心,再走肾,因为走心难,走肾容易,心理距离不容易衡量,身体距离清晰可衡量,所以这条路最健康,风险也最小。
还有一条路是先走身体,再走心理,风险就大很多了,身体距离的变化,给心理距离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甚至于说可能是相反的,以前很多理论都在说,先拉个手再说,拉完手对方自然就会觉得你不一样了,先上完车再说,上完车对方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你了。
这种愚昧的认知背后,是千年来礼教对于女性的不友好带来的,而且我们也不要觉得这种不友好有多远,看似开明的欧洲,意大利也是40年前才废除了女性被强奸后如果罪犯求婚,则必须嫁给罪犯的习俗。
那些我们觉得身体距离可以影响心理距离的,仅仅局限于从陌生到相识的初级阶段,可用来破冰,可以用来打破从0到1,比如两个陌生人因为在酒吧,因为近距离相处过,从而能够建立起心理上的初步信任感。
而且这种心理距离的微小进步,有比身体接触更温和,更加有效的方法。
比如语言的沟通,语言上有几十种方法拉近心理距离,比如表达认同和赞美,比如用老乡、校友、同兴趣爱好者等等圈定在同一个圈子等等,都能达到那个效果。
用暴力的物理接触,来达到这种破冰目的,风险反而最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起到反效果。
讲到语言的沟通,距离又在另一种形式上影响着人们表达的方式。
比如一对一对话,近距离对话,我们几乎什么都可以说,讲个故事,讲个课程,讲个八卦,语速快也行,慢也行,甚至说错一些词语的顺序,对方都能接受。
但是当距离远一点以后,信息的传输就没有之前那么高效了,而且对方也不容易聚精会神的听你说,肯定会出现走神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表达的形式就容易受限制,比如情节紧凑的故事就没法讲了,再比如逻辑严谨的理论也无法讲了,因为人们只要一开小差,就容易丢失关键信息。
而且在语速上,也一样,10米距离,20米距离还有面对面,语速都不一样,越远就越要慢。
在语调上也不一样,虽然说不管什么距离,都需要有情绪,有节奏的表达,但是相对来说,越是远距离表达,越要用情绪和重音,时不时的把听众拉回到表达场景里来。
所以,距离作为空间的一部分,可以用来重新审视很多事情,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