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考试脑科学

考试脑科学

作者: 夜阑风声 | 来源:发表于2022-05-28 15:19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考试脑科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池谷裕二,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研究所的教授,主攻脑科学研究。

《考试脑科学》从考试的角度向大家讲述了大脑的运作过程。

我们假设三个月后要参加一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一本有500页厚的书。那么我们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把这500页书的内容都记下来。

但是这谈何容易。因为记忆这件事,对于大脑来说是反本能的。从脑科学的角度看,相比于“记住”,我们生来就更擅长“忘记”。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所有的记忆,都要经过短期记忆,然后再被进一步转化为长期记忆。

这个保存长期记忆的地方,叫做“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可以保存我们已经记住的知识。所以,要想记住更多的考试知识,我们要做的,本质上是把更多的考试知识从短期的“临时中转站”里挪到长期的“硬盘”里。

但是,这件事情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是非常不愿意去做的。

因为,人脑里的这块硬盘不同于电脑硬盘,它是无法扩容的。所以,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我们的大脑会把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按照价值分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被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

那么谁来做这个裁判呢?这就需要人脑中的海马体。

海马体是人脑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大致位于耳朵深处的大脑部位。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能会被海马体判定为“必要信息”呢?是专业课要考的公式,刚刚背过的英语单词,还是课本上所有清朝皇帝的名字?

很可惜,都不是。因为海马体的判断标准,是“这个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必要”。那么,我们想想,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重要,还是“吃了变质的食物会中毒”“碰到火苗会受伤”这类信息更重要呢?答案不言而喻。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来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谓“学习”,本质上其实是记住在险境中获得的经验,以免再次遇到同样的危险,这样才能越来越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

因此,我们的大脑在自然运行状态下,是不太乐意把考试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从它的角度看,自己这么做可都是“为了你好”。因为,只有挡掉这些在它看来“无关痛痒”的信息,才能把有限的记忆空间更多地用于存储必要信息,帮你更好地生存下去。甚至可以说,人脑的设计机制,其实是为了能够尽快忘记大量信息。相比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记”。

那么,如何才能让它把考试知识存进长期记忆呢?

作者告诉我们,要想让海马体这位“记忆的裁判”把考试知识判定为必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同一个考试知识反复传送过去。这样一来,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想着“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从而允许信息通过“关卡”,进入大脑皮质。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谈到学习这件事,人类总在用不同的语言强调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反复训练”。

听到这儿,你可能有点失望了:难道说,要想记住更多的知识,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把它们往脑袋里装吗?

事实上,的确如此。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就束手无策了。作者告诉我们,“反复训练”这条路径本身虽然不容易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训练效率,把这条路缩短一点。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训练效率呢?你看,咱们的每一次知识训练其实都相当于是在用外界信息去刺激海马体。那么,如果我们能提升每一次刺激的强度,就能减少刺激的次数,从而提升记忆效率。

在这里,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四个能帮我们提升记忆效率的“神奇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一种叫“θ波”的脑电波。当我们处于好奇、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而如果我们在θ波出现时刺激海马体,就能够大大减少刺激次数,有时候甚至只需要原本1/10的次数就能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在实践中你可能也发现了,如果是自己感兴趣、好奇的内容,那么即使记忆的次数很少也能记住。比如喜欢的电影明星演过的作品和年份,或者喜欢的球队里每个队员的生日,等等。相反,如果是不感兴趣的考试知识,我们可能学了很多次也记不住。

因此,想要提升记忆效率,主动培养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此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种挺有意思的、人工激发θ波的方式,那就是让自己处于移动状态。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人,喜欢一边走动一边背东西。作者告诉我们,人在走来走去的时候,大脑更容易产生θ波,因此这些人在走动时的记忆效率的确可能获得了增强。此外,即使人没有亲自走动,只是在乘坐公交或地铁,只要大脑能感知到正在移动的状态,就会产生θ波。所以,按照这本书的发现,你在走路、坐车的时候听得到上的音频内容,可能比端坐在书桌前看文字,更有助于有效记忆。

说完θ波,再来说第二个工具“杏仁核”。它紧邻海马体,只有人类小指的指甲那么大,可以看作是人体“情绪的工厂”,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喜悦、悲伤、焦虑等情绪都是出自这里。研究发现,当我们的杏仁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也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记忆力更强。

你可能也发现了,那些咱们印象深刻的往事,大多掺杂着某种强烈的情绪,或快乐,或悲伤,等等。这样伴随着高涨情绪被储存起来的记忆往往称为“回忆”。

激活杏仁核后记忆力提升这一现象,要追溯到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动物们,除了要经历许多性命攸关的恐怖威胁,还要时刻担忧能否找到食物。因此,它们必须要把遇到天敌时的恐惧感,以及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觅食地点都深深地记在脑子里。为此,“以情绪来辅助记忆”的能力应运而生,并且至今仍残存在我们的大脑里。

那么,怎么才能利用这种能力呢?有一招叫“情绪唤醒”。我们拿一个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举例。比如说,“1815 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这个知识点。你可以想象,经历过种种作战和挣扎后仍然失败了的拿破仑,还要被流放到荒岛上,境地何其悲惨。如果换作是我们自己,心中又会是何等的万念俱灰。像这样有感情地代入历史情节,会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当然,这种方法并非对每个人都能应验。作者推荐我们利用一些积极情绪,比如在背诵过程中联想一些有意思的谐音梗、双关语或小笑话等。而如果在记忆过程中,能进一步对书里的人物、故事、理论产生兴趣,从而在激活杏仁核的同时,还能让大脑产生θ波,那就更加完美了。

上面我们说了θ波和杏仁核这两个辅助记忆的工具,接下来的这个工具叫作“关联”。意思是,把你要记住的这件事,跟其他事物尽可能多地关联起来。

比如,把英文单词结合词根或例句去背,边背诵边联想知识的实际应用场景,或者自己创作一些跟知识相关的顺口溜,等等。

除此之外,把知识跟图像关联起来,也能增强记忆。比如有一种名叫“记忆宫殿”的记忆方法,就是在头脑里建一座细节完备的虚拟宫殿,设计一条宫殿游览路线,然后把你要记忆的信息跟游览路线上的主要景物绑定起来,这样你下一次游览宫殿的时候,便能顺着路线上的景物想起那些信息;此外,平时给课本章节画一画思维导图,或者记住某一段知识在课本里相对于一幅图的位置,等等,都能辅助记忆。

前面三个工具,θ波、杏仁核和“关联”,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知识输入”这个环节发力。接下来的这个工具跟它们相反,叫“知识输出”。作者指出,相比于输入,我们的大脑更重视输出。站在海马体的角度,虽然重复输入和重复输出都能够让它判定这个信息很必要,但输出给它的刺激强度是更大的。比如说,同样的知识,仅仅靠输入的话,可能需要四五遍才能被存进长期记忆;但如果是一遍输入再加一遍输出,可能也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这件事的实践启发就是,我们与其在复习时反复钻研教科书,不如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多在纸上推导默写几遍,多做几遍习题集。还有,“向他人讲述”也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它既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知识跟实际情景关联起来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考试脑科学

    最近读了《考试脑科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池谷裕二,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研究所的教授,主攻脑科学研究。 《考试脑科学》从考...

  • 考试脑科学

    已经很久没写文字了,一直在忙课题申报的事,昨天才弄完,想着继续动笔写文字,因为一直热爱,所以不想放弃。 ...

  • 考试脑科学

    这本书特别适合家里有孩子的家长阅读,能帮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助力孩子轻松自如地进行各种考试。...

  • 《考试脑科学》

    人生因一次次考试而逆袭,而如何正确面对每一次考场,不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巧。大脑如何囊括,如何处理各信息之间的联...

  • 《考试脑科学》

    说起来,大家知道记忆在人脑中是如何形成的,又保存于何处吗?不了解脑的机制就去学习,相当于不知道体育运动的规则就去埋...

  • 考试脑科学

    海马体:选在要不要长期记忆,判断在这件事对生存是不是有关系(如小孩对火,而知识相较于很无趣) 欺骗海马体:把知识转...

  • 考试脑科学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极其重要的,考前考后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那么应对考试有哪些小技巧呢?《考试脑科学》一...

  • 考试脑科学

    认知点: 1.记忆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你的大脑当中形成了多少个有效的神经回路,也就好比形成了多少个有效的“住宅区”...

  • 《考试脑科学》

    我是付巍巍,来自吉林龙潭。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的《考试脑科学》一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重新的认识,掌握科学的用脑方...

  • 《考试脑科学》

    10月11日累64层 ☞『阅享日记』邱红梅 【每个人都是别人得环境,我要做得是把自己的环境营造好】 内容: 《考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试脑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ii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