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开始说这一天我们做的好事儿了,你先说。”晚上熄灯后幸福迫不及待的要我开始睡前的表白。
最近我和孩子开启了睡前表白的活动,说一说这一天中家人做的那些令自己特别感动或者愉快的事儿。
“放学后妈妈接到你们,让你们在校园国旗下等我,后来我出来你们哪也没去就在国旗下等我,妈妈当时好欣慰呀。这样既让我可以安心完成我的工作,也让我不用到处去找你们,谢谢啦。”
听我说完这段表白和感谢后,幸福兴奋的说:“妈妈,你走了那么久,我和吉祥就在那等你。”
吉祥则继续补充道:“我和幸福就在那玩,玩的好开心。”
没有想到孩子对于这个活动有如此之高的热衷程度,更没想到我的表白之后让他们如此得意和自豪。
说实在的,平日里习惯了带着挑剔的眼睛看孩子,结果生活处处充满了催促,指责和质问:
“幸福,你能快点吗?我要迟到了。”
“吉祥,洗完脸之后该干啥了,你怎么跑到床上看书了?”
“赶紧上床,你俩看看都几点了。”
……
一天下来仿佛经历了枪林弹雨重重坎坷,终于在最后一刻摊尸在床时已觉生无可恋。是呀,如果每天都揣在怀里一兜对生活不满的灰色挑剔,想想整个人应该都是灰色的吧。
记得这个活动刚开始那两天,去留意和发现孩子的好真是太难了。习惯了挑剔和指责的生活方式,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这层灰让我把目光只能聚焦到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上,这些事情里满满都是孩子的不懂事不体贴:
“玩具弄得满地都是。”
“绘本摊满了床。”
“练车时还是会发愁的说:我不想练车。”
……
当我立下这个表白规则,当我因为任务必须去发现孩子的好时,我不得不把目光从孩子做的事收回到孩子这个“人”身上,不得不透过每件事去看到事情背后孩子倾注的情感和心思。
满地的玩具,其实是他们搭出来的极具创意的城市社区,这里有地铁站,有医院,有动物园,仔细观察便能看出孩子对每处搭建所倾注的思考和用心。
满床的绘本,每一本都是他们闲来无事仔细阅读过的,读书已成为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比起没完没了的看动画片不知让老母亲踏实多少。
不愿练车,每次到公园都要先练车,练完才能去玩,刚刚五岁多的你们,已经坚持这样练习了快100天,有这样的坚持于大人都难,更何况是你们。即使嘴里嘟囔着不愿练车,但一到公园便能看到你们身心投入的继续骑车。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我们带着挑剔的放大镜便成为父母教育和批评孩子的良好契机;当我们带着欣赏的放大镜看到的也许便是孩子那个向上、善良和坚强的内在。而这两种不同的“一念之间”带给孩子的也将是完全不同的内在自我,一份内在自我是“我是不好的”,是以外界评判为标准的,自己的好坏决定于外界对自己的评判,那时孩子也许将终其一生去迎合别人的目光;另一份内在自我则是稳定的“我是好的”,这样的孩子拥有一个稳定的内在,他只需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喜好而无需耗去生命的大部分能量去迎合外人的评判和目光。
你的一念之间决定着孩子的内在自我。
Tips:表白和肯定的规则
在这个活动中,每个人表达别人的“好事情”时,并非使用夸奖的方式,而是被要求运用肯定句式,即:别人做的事+给我带来的便利或好的影响+给我带来的感受。
举个栗子:吉祥,今天早上妈妈一叫你你就马上起床(孩子做的事),让妈妈可以及时出门上班没有迟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或影响),那一刻我感觉好轻松(那一刻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肯定表达是在描述事实而非如“夸奖”是对孩子的评判,父母和孩子平等的站在一起表达父母的感受,而非如夸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孩子的道德恩赐。
这样的肯定表达有事实有影响有感受,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实和诚意;而非如虚浮的夸奖毫无具体可言,除了“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好”便开始词穷。
网友评论